[發明專利]一種生態筑坎結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504221.8 | 申請日: | 2013-10-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4136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29 |
| 發明(設計)人: | 梅道亮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吉綠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17/20 | 分類號: | E02D17/20 |
| 代理公司: | 湖州金衛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33232 | 代理人: | 裴金華 |
| 地址: | 313000 浙江***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生態 結構 | ||
1.?一種生態筑坎結構,包括坡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體(1)上設置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在所述坡體(1)上整齊排列使得所述坡體(1)形成若干層;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上設置密閉支撐機構(3),每一層的所述坡體(1)呈水平面且在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處有一個側面,在所述坡體(1)側面上種植覆蓋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和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的植被層(6)。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生態筑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為排樁,所述排樁深入所述坡體(1)內70-80cm,在所述坡體(1)上方留有80-120cm;且所述排樁每一個的直徑分別為10-15cm。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生態筑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通過可拆卸固定連接機構(5)與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連接,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在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深入所述坡體(1)方向上均勻排列有若干,在若干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之間分別留有一個2-4cm的間隔。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生態筑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坡體(1)側面內安置有蓄水通氣顆粒和生物有機化肥顆粒攪拌成的混合顆粒,且所述蓄水通氣顆粒的粒徑在2-4cm之間,所述生物有機化肥顆粒的粒徑在1-3mm之間。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生態筑坎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的厚度為1-2cm,設置在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一側。
6.?上述一種生態筑坎結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在所述坡體(1)設置可識別標示,所述可識別標示將所述坡體(1)分為若干層,在所述可識別標示處設置固定基座;
???????2)在所述可識別標示的所述固定基座內設置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
???????3)在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上設置密閉支撐機構(3);
???????4)將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之間的所述坡體(1)設置成水平的地面;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用于防止水平土地面內的土壤流失并支撐所述水平的地面;
???????5)在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側面的土壤層內放入所述蓄水通氣顆粒和所述生物有機化肥顆攪拌成的混合顆粒;
???????6)在所述側面上種植所述植被層(6)用于防止土壤流失,加固水平土地面的圍邊;在所述密閉支撐機構(3)的間隔內設置所述植被層(6)。
???????7)在所述側面四周留有定型圍邊(4);
???????8)培養所述藤本植物使其覆蓋所述定型圍邊(4)表面。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上述一種生態筑坎結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引導所述植被層(6)的莖交錯生長覆蓋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引導所述植被層(6)的根側向生長交錯連接,通過所述植被層(6)的莖的交錯連接和所述植被層(6)的根的交錯連接使得在所述限制范圍固定機構(2)外部形成生物固定層。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上述一種生態筑坎結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對所述定型圍邊(4)進行整夯處理,使得土壤之間有一定的粘結力從而防止流失。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上述一種生態筑坎結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鋪設所述植被層(6)初期,需要每6天至10天對水平地面四周進行透水處理,過25-30天后進行一次施肥確保藤本植物正常生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吉綠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安吉綠源生態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504221.8/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