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雨水棄流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97555.7 | 申請日: | 2013-10-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985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8 |
| 發明(設計)人: | 龐會濤;劉明翠;吉祖平;楊樂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合展設計營造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3F5/10 | 分類號: | E03F5/10;E03B3/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縱橫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董建林 |
| 地址: | 215021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雨水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了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屬于雨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提倡可持續發展的今天,如何能夠有效的收集雨水是進行再次利用是當下研究的熱點。對于下雨初期,可能空氣中存在大量灰塵,地面或者房屋表面也存在大量的灰塵、雜物等,因此對于雨水收集而言,需要將初期的雨水棄流。而當出現間斷性下雨時,研究表明如果兩場雨之間的間隔為24小時之內,則第二下雨的初期雨水仍然能夠作為干凈的雨水被收集。
而現有的雨水棄流裝置通常是每次下雨都進行棄流,在一定程度上浪費了雨水資源。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雨水棄流裝置,能夠自動實現初期雨水的棄流,并且通過停雨傳感器和計時器實現了雨停24小時內再次降雨不棄流的功能。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包括雨水井和與所述雨水井相連通的棄流池和收集池,所述雨水井通過第一管道與雨水收集管網相連通,用于連通所述收集池與所述雨水井的第二管道的安裝高度高于用于連通所述棄流池與所述雨水井的第三管道,且所述棄流池上設置有水泵和所述水泵電氣連接的計時器。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棄流池上還設置有與所述計時器電氣連接的雨停傳感器。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雨停傳感器包括上表面開口的金屬盤和探頭,所述探頭通過絕緣支撐固定在所述金屬盤的底面之上,還包括與所述金屬盤連接的第一信號線和與所述探頭連接的第二信號線。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盤底面設置有出水孔,所述出水孔處設置有球閥,所述出水孔上方設置有濾網。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盤為漏斗狀,所述探頭位于所述金屬盤的中心位置之上方。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盤的盤邊高度為30mm。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濾網為30目不銹鋼濾網。
前述的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探頭為盤香狀。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棄流池和收集池的進水管道安裝高度的不同,實現雨水的自動棄流,利用停雨傳感器和計時器實現了雨停24小時內出現再次降雨情況時,不棄流的功能,實現了雨水收集的最優化,提高了收集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雨水棄流裝置的俯視圖;
圖2是圖1中A-A截面圖;
圖3是圖1中B-B截面圖;
圖4是本發明一種雨水棄流裝置的雨停傳感器的俯視圖;
圖5是圖4中C-C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圖5所示,一種雨水棄流裝置,包括雨水井1和與所述雨水井相連通的棄流池2和收集池3,所述雨水井1通過第一管道與雨水收集管網相連通,用于連通所述收集池3與所述雨水井1的第二管道5的安裝高度高于用于連通所述棄流池2與所述雨水井1的第三管道4,且所述棄流池2上設置有水泵7和所述水泵7電氣連接的計時器8。
通過棄流池2和收集池3的進水管道安裝高度的不同,使降雨初期的雨水流入棄流池2實現棄流,當棄流池2內的水位高度達到第二管道5的高度時,雨水開始流入收集池3實現雨水的自動棄流。
本裝置的雨水棄流量為V=F*H,其中F為與雨水井1連通的雨水收集管網的集雨面積,H為棄流厚度,對于一般的屋面,棄流厚度為0.003m,對于廣場道路等,棄流的厚度為0.005m。棄流池2的容積與雨水棄流量V一致。
當一場雨停后,啟動計時器,超過24小時后,計時器觸發水泵7將棄流池2中雨水抽干,便于下次棄流;當24小時內,出現第二次降雨,則計時器清零,待第二次降雨停止后重新計時,依次往復,即24小時內出現再次降雨情況時不棄流,實現了雨水收集的最優化,提高了收集效率。
棄流池2上還設置有與所述計時器8電氣連接的雨停傳感器9,利用雨停傳感器9控制計時器8的計時,當雨停后,通過雨停傳感器9觸發計時器開始計時,從而實現了計時器8的自動控制。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合展設計營造有限公司,未經蘇州合展設計營造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97555.7/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