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風生流除藻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82837.X | 申請日: | 2013-10-1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061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09 |
| 發明(設計)人: | 馬巍;黃偉;王建春;李翀;張純;梅偉;浦承松;謝波;周云;劉曉波;駱輝煌;蔣艷;顧世祥;羅佳翠;陳欣;馮順新;彭期冬;沈曉飛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1D35/05 | 分類號: | B01D35/05 |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恒聯合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11324 | 代理人: | 李強 |
| 地址: | 100038***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風生流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借助風生湖流運用機械方式除去表層藻的裝置,屬于環保設備技術領域。主要應用于湖泊、水庫、池塘等富營養化較重且藍藻極易富集水域的水質凈化和水生態環境修復。
背景技術
隨著人類活動對水域生態系統的影響日益加劇,水質逐步惡化,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遭到破壞,藍藻水華已成為水域嚴重富營養化的重要特征,同時伴隨著毒素的產生對人類和水生動物帶來極大的危害。
目前,國內外除藻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主要分為物理除藻技術、化學除藻技術和生物除藻技術三大類。物理法主要包括機械或人工打撈、黏土絮凝和遮光技術等方法。物理法表現得最為直接,它可直接清除水體中的部分藻類,基本不產生二次污染。但是由于物理除藻費用昂貴,且范圍十分有限,因此該方法只能局限于小水體或大水體的局部水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目的在于克服物理除藻在操作費用上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利用風生流除藻裝置。以重力勢能和風力作為驅動使得富含藍藻的表層湖(庫、池塘)水自流進入此裝置,經過裝置后,將藍藻從水中過濾出來并通過人工或動力機械將其打撈上岸進行再處理,節省大量勞動力,達到經濟除藻的目的。
附圖說明
圖1為風生流除藻裝置的三視圖;
圖2為風生流除藻裝置的某視角;
圖3為風生流除藻裝置的某視角;
圖4為圖3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風生流除藻裝置的側視圖的放大圖;
圖6為定水線6和排水孔7的剖視圖。
附圖中,1為藍藻導流裝置,2為導流裝置浮漂,3為導流裝置與浮漂固定桿,4為定位孔,5為平衡氣囊,6為定水線,7為排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6所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利用風生流除藻裝置包括:藍藻導流裝置1、導流裝置浮漂2、導流裝置與浮漂固定桿3、定位孔4、平衡氣囊5、定水線6和排水孔7以及導管與濾藻網(導管與濾藻網未顯示)。
根據本發明,利用定位孔4將該裝置置于所要應用的湖泊(水庫、池塘)里的固定位置,通過調節導流裝置浮漂2和平衡氣囊5使得整個裝置平穩漂浮水面上,并且使得定水線6處于水下10-30mm以保證和控制流量,這樣,水在風生流和重力勢能的作用下通過藍藻導流裝置1進入風生流除藻裝置,之后水從排水孔7排出,
通過導管(未顯示)釋放于較低位置的濾藻網(未顯示)上,再經機械或人工方式將濾藻網上的藻類除去或更換濾藻網。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在結構上,藍藻導流裝置1的高度一般在應在300-500mm,導流裝置浮漂2的直徑一般為200-300mm,導流裝置浮漂2和平衡氣囊5在實際操作中可根據材料的選取進行適當的調整。藍藻導流裝置1的長度通常設計為兩側藍藻導流裝置1收縮段距離L的30-50倍,其排水孔7的直徑與兩側藍藻導流裝置1收縮段距離L有關,以便足夠排出藍藻導流裝置1導入的水。在圖5所示的本發明的實施例中,排水孔7的直徑由標號“D1”表示。
本發明的優點包括:
1、本裝置采用物理法直接清除表層水體中富集度相對較高的藻類,不會產生二次污染;
2、本裝置是無需驅動力的裝置,該裝置的動力源為風生流和重力勢能,故該裝置為無碳環保裝置;
3、本裝置在豎直方向上沒有約束裝置,可隨水位的高低自適應升降以保證定水線6于水下10-30mm來滿足本裝置的工作條件。故本裝置一經在某密度穩定的水域采用,可處于無人管理狀態。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具體實施例的尺寸是:藍藻導流裝置1的長度為20m,高度為30cm,厚度為5mm,兩側藍藻導流裝置1的張開角度為120°,收縮段寬度為1m;導流裝置浮漂2的直徑為20cm,厚度為5mm,其間距為80cm;導流裝置與浮漂固定桿3為直徑10mm長度為50cm的剛性連接桿;定位孔4剛性連接在藍藻導流裝置1上其內側直徑為30cm,外側直徑為50cm;平衡氣囊5位于倒流斜槽(斜度為60°)的底部,是一個截面為上底2m、下底3m、高度1.732m的直角梯形,寬度與藍藻導流裝置1的收縮段寬度相等為1m;定水線6,參看圖6,為倒流斜槽的延伸,其長度為30cm豎直高度為25.98cm,其目的是在盡量少調節導流裝置浮漂2和平衡氣囊5使得整個裝置平穩的漂浮水面之上,并且使得定水線6于水下20-30mm;排水孔7上端為喇叭口接在裝置上,其直徑為30cm,其后面是一個擋水板,排水孔7下端接與其同尺寸的排水管于水勢較低處(勢差約80cm)的濾藻網上,經機械或人工方式將濾藻網上的藻類除去或更換濾藻網。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未經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云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中國長江三峽集團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8283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高深寬比垂直玻璃通孔的刻蝕方法
- 下一篇:用于直接表面安裝的裸露芯片封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