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77105.1 | 申請日: | 2013-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20116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22 |
| 發明(設計)人: | 毛春;沈健;趙浩霖;李季瀅;夏青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師范大學 |
| 主分類號: | A61K9/16 | 分類號: | A61K9/16;A61K31/05;A61P35/00;A61P9/00;A61P31/12;A61P37/02 |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識律師事務所 32207 | 代理人: | 盧亞麗 |
| 地址: | 210097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負載 藜蘆 內酯 納米 顆粒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以相分離法制備一種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的方法,以及其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
背景技術
微納米顆粒是目前最為重要的納米技術產品之一,能廣泛應用于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環境監測等眾多領域,作為一種新型給藥技術備受人們的關注。微納米顆粒既能滿足對藥物輸送的要求,又能減弱對生物體的毒副作用,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聚己內酯是己內酯開環聚合而得到的熱塑性半結晶聚酯。聚己內酯以其優越的生物降解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學性能,得到廣泛的關注,并獲得美國FDA的批準。目前,聚己內酯常用于醫用縫合線、骨修復材料、藥物釋放材料、人工骨、人造皮膚等。其中,藥物釋放材料是聚己內酯最早的應用之一。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水平的提高,新的聚己內酯材料不斷涌現,制品的性能也不斷完善。
白藜蘆醇是多酚類化合物,實驗研究已經證實其對心血管疾病和癌癥具備有益作用。此外,白藜蘆醇對激素依賴性腫瘤有明顯的預防作用,還可對骨質疏松、痤瘡及老年癡呆癥有預防作用,具有抗病毒及免疫調節作用,以及預防各種年齡相關疾病,延長預期壽命的潛在作用。但是白藜蘆醇的水溶性差,血藥濃度不穩定,影響其最終療效及易引起諸多毒副作用,因此尋找新劑型,提高該藥的藥物利用度很有必要。
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技術背景中所提及的一種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制備和應用的重要性,本發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簡單高效的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的制備技術,并將其應用到生物醫學等領域之中。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由白藜蘆醇與載體材料聚己內酯組成,聚己內酯和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0.1-1。
制備上述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的具體工藝途徑為:將聚己內酯充分溶解于四氫呋喃和丙酮的混合溶劑中,聚己內酯和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0.1-1加入稱量好的白藜蘆醇,在快速攪拌下加入蒸餾水;然后將所得到的混合物繼續攪拌,快速揮發有機溶劑,然后用去離子水離心洗滌除去游離的白藜蘆醇,離心后去上清,收集沉淀,經干燥后即可得到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
本發明通過簡單的相分離方法,制備了一種新型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即實現了白藜蘆醇的可控緩釋,可用來降低白藜蘆醇應用于臨床的副作用。
附圖說明
圖1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紅外圖。
圖2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0.1)紅外圖。
圖3載白藜蘆醇聚己內酯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在磷酸緩沖溶液(pH=7.4)中緩釋白藜蘆醇數據。
圖4載白藜蘆醇聚己內酯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0.1)在磷酸緩沖溶液(pH=7.4)中緩釋白藜蘆醇數據。
圖5載白藜蘆醇聚己內酯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透射電鏡數據。
圖6載白藜蘆醇聚己內酯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0.1)透射電鏡數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實施例用以說明本發明,而非限定其范圍。
實施例1
在反應瓶內加入聚己內酯(4mg)和白藜蘆醇(4mg),并加入四氫呋喃(6ml)和丙酮(4ml),充分溶解后,在快速攪拌下加入水相(10ml)。將所得到的混合物繼續攪拌,快速揮發有機溶劑,然后用去離子水離心洗滌除去游離的白藜蘆醇,離心后去上清,收集沉淀,經干燥后即可得到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將該產物經干燥處理后進行紅外檢測,如圖1所示。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檢測該產物在磷酸緩沖液中的藥物釋放情況,如圖3所示,經155小時后,釋放50.7%。所制得的微納米顆粒透射電鏡數據(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如圖5所示。所制得的負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的動態激光光散射數據(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見表1。表2為該微納米顆粒的溶血率實驗數據,實驗數據說明制得的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的溶血率在生物材料允許<5%的范圍內。
表1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動態激光光散射數據
表2載白藜蘆醇的聚己內酯微納米顆粒(聚己內酯與白藜蘆醇的質量比為1:1)溶血率實驗數據
實施例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師范大學,未經南京師范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7710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