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透明導電性薄膜及其用途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76279.6 | 申請日: | 2013-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730193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4-16 |
| 發明(設計)人: | 豬飼和宏;高田勝則;倉本浩貴;鷹尾寬行;津野直樹 | 申請(專利權)人: | 日東電工株式會社 |
| 主分類號: | H01B5/14 | 分類號: | H01B5/14;G06F3/044;G06F3/045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達劉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劉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國省代碼: | 日本;JP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透明 導電性 薄膜 及其 用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透明導電性薄膜及其用途。
背景技術
在透明高分子基材上形成有透明導電性薄膜的透明導電性薄膜被廣泛利用于太陽能電池、無機EL元件、有機EL元件用的透明電極、電磁波屏蔽材料、觸摸面板等。尤其,近年來,觸摸面板在便攜式電話、便攜式游戲機、被稱作平板電腦(tablet?PC)的電子設備等中的安裝率上升,透明導電性薄膜的需求在迅速擴大。
作為用于觸摸面板等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廣泛使用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等撓性的透明高分子基材上形成有銦·錫復合氧化物(ITO)等導電性金屬氧化物膜的薄膜。對于這樣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出于不會視認到透明高分子基材從起初便存在的損傷、或防止在制造過程中會產生的損傷的目的,有時在基材上形成固化樹脂層(硬涂層)。
通常,固化樹脂層的表面平滑性高,因此在基材表面設置有固化樹脂層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存在滑動性、抗粘連性不足、處理性差等問題。另外,在進行薄膜的生產、加工時,從生產率、處理性的觀點來看,大多制成將長條薄片卷繞成卷狀的卷繞體,但滑動性不足的薄膜存在以下傾向:在輥輸送薄膜時、將薄膜以卷繞體卷取時,薄膜表面容易產生劃痕,進而卷繞成卷狀時的卷取性變差。另外,在將抗粘連性差的薄膜卷繞成卷狀的情況下,容易在卷繞體的保管·搬運時發生粘連。
從解決這樣的問題的觀點出發,提出了在透明塑料薄膜的表面形成微細凹凸從而使滑動性、抗粘連性提高的技術(專利文獻1)。
現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45234號公報
發明內容
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如專利文獻1中記載的那樣,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微細凹凸時,有時以該凹凸導致的光散射為起因而產生透明導電性薄膜的透明性受損等外觀上的不良。
對此,也考慮了如下的對策:通過將比較大的顆粒(例如,比固化樹脂層的膜厚大的顆粒)添加到固化樹脂層形成隆起,從而能夠以少的添加量確保抗粘連性,同時,因添加量少而謀求維持高透明性。
可是,近年將利用上述那樣的顆粒的透明導電性薄膜組裝到進行高精細化的液晶顯示顯示器等中時,判明有時產生眩光而外觀性受損。
鑒于上述觀點,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有抗粘連性并且還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和防眩光性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及使用其的顯示元件、以及具備該顯示元件的圖像顯示裝置。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本發明人等為了解決前述課題進行了深入研究,結果發現,具備如下的最表面層的透明導電性薄膜可以達成上述目的:所述最表面層具有與高精細顯示器對應的特定尺寸的隆起部,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即,本發明為一種透明導電性薄膜,其為具備具有多邊形狀的開口部的黑色矩陣的、精細度為150ppi以上的顯示元件用的透明導電性薄膜,
其具備透明高分子基材、
設置在前述透明高分子基材的第1主面側的透明導電層、和
設置在前述透明高分子基材與前述透明導電層之間以及前述透明高分子基材的與第1主面相反一側的第2主面中的至少一處的固化樹脂層,
形成有前述固化樹脂層側的最表面層的表面形成有平坦部和隆起部,
前述隆起部的高度比前述平坦部大10nm,
平行于前述平坦部的面在處于距離前述平坦部10nm的位置與前述隆起部交叉形成剖面形狀的最大徑小于前述黑色矩陣的開口部的不相鄰的兩邊間的距離的最小值。
該透明導電性薄膜中,能夠通過最表面層的表面的隆起部而發揮良好的抗粘連性。另外,薄膜的卷取性優異,因而可容易地制作將長條薄片卷繞成卷狀而成的卷繞體,因此在用于其后的觸摸面板的形成等時的操作性優異,并且也可有助于成本、廢棄物減少。另外,并不是在固化樹脂層的表面整體形成微細的凹凸,而是使平坦部和隆起部并存,從而在最表面層也成為平坦部之中形成隆起部的狀態,其結果,能夠維持透明導電性薄膜的高透明性。進而,使最表面層的隆起部的緩坡(比平坦部高10nm的區域)的剖面形狀的最大徑小于顯示元件的黑色矩陣的開口部的不相鄰的兩邊間距離的最小值,從而在組裝入150ppi以上的高精細顯示元件時也能夠防止眩光并對應顯示元件的高精細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日東電工株式會社,未經日東電工株式會社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76279.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