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木蹄層孔菌覆土栽培工藝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73569.5 | 申請日: | 2013-10-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03691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15 |
| 發明(設計)人: | 王志軍;王月娥;王森;張春紅;張聯合 | 申請(專利權)人: | 湯陰縣食用菌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G1/04 | 分類號: | A01G1/04 |
| 代理公司: | 安陽市智浩專利代理事務所 41116 | 代理人: | 楊紅軍 |
| 地址: | 456150 ***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木蹄層孔菌覆土 栽培 工藝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真菌的仿生覆土栽培工藝,屬于微生物及微生物應用領域。
背景技術
真菌作為食用、藥用或保健品,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木蹄層孔菌〔F.fomentarius(L.exFr.)Kickx.〕又稱木蹄,是一種分布廣泛的藥用菌,在我國香港、廣東、廣西、貴州、河南、陜西、四川、湖南、內蒙古、甘肅、吉、遼、黑、西藏、新疆等地區均有發現。野生于櫟、樺、楊、柳、椴、榆、水曲柳、梨、李、蘋果等闊葉樹活立木樹干、伐樁或圓木上,多年生。木蹄層孔菌鮮活子實體由發明人從河南石人山自然風景區內的闊葉混交林樹樁上采集,帶回后經過組織、基質分離,菌絲體純化培養,模擬野生配方篩選等一系列馴化研究程序,獲得成功。該菌子實體大至巨大,初期白色,瘤狀緊貼在樹樁上,陰雨天氣菌蓋擴展生長較快,晴朗天氣菌蓋擴展慢,但可增厚。菌蓋可達(8~42)cm×(10~64)cm,厚5~20cm,表面灰白色,有一層厚的角質皮殼及明顯環帶和環棱,無柄,邊緣鈍。腹面光滑,烏白色。菌管銹褐色,多層,管層很明顯,每層厚3~5mm。菌肉銹褐色,軟木栓質,厚0.5~5cm,管口每毫米3~4個,圓形,灰色至淺褐色。孢子無色,光滑,長橢圓形,(14~18)um×(5~6)um,孢子粉棕褐色。往往在生境陰濕或較黑暗的生境出現棒狀畸形子實體,常引起木材白色腐朽。藥用有消積化瘀作用,其味微苦,性平。試驗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達80%。可用于治療食道癌、胃癌、子宮癌等癥。隨著野生資源逐步減少,僅靠采集野生資源很難滿足未來市場的需求。因此,木蹄層孔菌已成為一種亟待開發的藥用真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木蹄層孔菌覆土栽培工藝。
一種木蹄層孔菌覆土栽培工藝,采用硬質木屑、麩皮、玉米粉、棉粕、糖、CaCO3?、K2HPO4?、MgSO4?按重量配比100:15~20:8~10:4~6:1~2:1~2:0.2~0.6:0.1~0.3加工混配成的培養基;在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培育溫度在26℃~28℃,培養基含水量在60%~65%,空間濕度為55%~65%,控制菌絲在pH值7.0~8.0范圍內生長;進行覆土栽培,在子實體形成階段,控制培育溫度在22℃~26℃,培養基含水量65%~75%,空間相對濕度85%~95%,光照強度300?Lx~500?Lx,環境中的CO2濃度控制在0.3%以下,出菇期料袋pH值范圍為6.5~7.5。
采用本發明的栽培工藝,培育出的木蹄層孔菌具備較好的藥用或醫用價值,產量高,品質好,是一種極具開發和推廣價值的木蹄層孔菌栽培工藝。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具體說明實現本發明的實現方式:
實施例1、將分離取得的木蹄層孔菌鮮活子實體,經過組織、孢子分離,菌絲體純化培養,木蹄層孔菌菌絲對木質素、纖維素具有極強的分解能力,在活立木樹干、枯立木上均可生長。在人工栽培時,采用硬質木屑、麩皮、玉米粉、棉粕、糖、CaCO3?、K2HPO4?、MgSO4?按重量配比100:15~20:8~10:4~6:1~2:1~2:0.2~0.6:0.1~0.3加工混配成的培養基;在菌絲生長階段,控制培育溫度在26℃~28℃,培養基含水量在60%~65%,空間濕度為55%~65%,控制菌絲在pH值7.0~8范圍內生長;子實體形成階段,控制培育溫度在22℃~26℃,培養基含水量65%~75%,空間相對濕度85%~95%,光照強度300?Lx~500?Lx,環境中的CO2濃度控制在0.3%以下,出菇期料袋pH值范圍為6.5~7.5。
其主要生長條件控制參數:1、溫度:野生木蹄層孔菌多發生在春末至秋初季節,當環境溫度在15~30℃時發生最多。菌絲在5~35℃之間均可生長,但以26~28℃最適宜,溫度低于5℃或高于35度菌絲均停止生長。15~35℃均可形成子實體,但以22~26℃形成最快,發育最好,產量最高。溫度低于12℃或高于35℃子實體難以形成。2、濕度:菌絲生長階段,要求培養基含水量在60~65%,空間濕度為60%左右。子實體形成階段,培養基最適宜含水量為70%左右,空間相對濕度為90%左右。3、光照:菌絲發育階段不需要光照,黑暗環境下菌絲生長濃密。在子實體形成發育階段,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照強度以300~500?Lx為宜,光線偏弱不利于子實體正常生長發育,易出現畸形。4、空氣中的CO2濃度:木蹄層孔菌屬好氣性真菌,在菌絲生長階段對CO2不太敏感,隨著菌絲的生長,袋中的CO2濃度會由正常空氣中含量的0.03%漸升到0.3%以上,菌絲仍能正常生長。子實體形成發育階段則需要充足的氧氣,環境中的CO2濃度應控制在0.3%以下。5、pH值:木蹄層孔菌菌絲有極強的產酸能力,因此,在菌絲生長階段,pH值以7~8較為適宜,出菇階段要求培養料pH值7左右。6、裝袋滅菌:拌好的培養料可用機械或人工裝袋,塑料袋的規格為22cm×45cm×0.05cm的聚乙烯或聚丙烯筒袋,每袋可裝干料1000g左右。裝滿袋后,?扎緊袋口,放入鐵制滅菌周轉筐內,整筐裝入高壓或常壓蒸氣滅菌鍋內,高壓0.103MPa121℃條件下滅菌3.5~4h,或在常壓98℃~102℃條件下滅菌12h~14h,再悶4?h~6h后出鍋;常壓滅菌從裝好鍋到袋溫達100℃,不要超過4h,否則易使培養料變酸而影響菌絲生長。7、接種培養:料袋滅菌達標后,及時搬運到潔凈的冷卻室內,冷卻至30℃以下,在接種箱或室內,嚴格按照無菌操作技術規程兩頭接種。每袋接種量約為30g左右,一般750ml瓶裝菌種,可接料袋10個左右,菌種塊要基本覆蓋整個培養料面。接種后的菌袋可排放在多層床架或培養架上,分層擺放,視環境溫度高低,每層擺放1~2層,床架層間要適當留些空隙,有利于空氣流通。整個發菌期內要創造適宜條件,以促進菌絲健壯生長。接種后的10d內,菌絲處于萌發定植期,室溫應控制在26℃~28℃,促使菌種盡快封面定植。10d后菌絲已封嚴料面并深入料內,由于其呼吸作用產生熱量,袋內溫度往往比室溫高2℃~4℃。此時室溫以24℃~26℃較為適宜,這一階段,培養室溫度不要低于20℃或高于30℃。為使菌袋生長均勻一致,培養期間要盡量保持培養室內黑暗,并每隔10d將菌袋上下內外調換一次位置,當菌絲深入料袋5cm左右時,菌絲量增多,生長速度加快,代謝活動增強,需氧量增加,此時應加大室內通風量,促進菌絲健壯生長。正常情況下培養50d左右,菌絲即可長滿料袋。菌絲發滿料袋后,菌絲進入后熟階段,袋內產熱量降低,可將培養室溫度控制在26℃左右,繼續培養7~10d,使菌絲達到充分成熟后,即可覆土催蕾。8、覆土催蕾,由于土壤中含有豐富的腐殖質、氮、磷、鉀等營養和礦質元素,可為木蹄層孔菌提供部分輔助性營養物質,并可通過澆水有效的促進菌袋對營養的吸收,且覆土后的地溫、濕度比較恒定,有利于子實體的形成和生長發育。(1)畦床制作,事先對應用于催蕾的大棚清掃干凈,并進行一次徹底殺蟲、消毒處理。若棚內土壤偏干,需提前3天澆一遍透水,然后根據大棚走向橫向或縱向挖出寬1.2米,深度40厘米,長度因棚而異的畦床,床與床之間留60厘米寬的人行道,便于管理和采收。為提高土壤pH值,減少病害發生,可在挖好的畦床及挖出的活土上撒一層新鮮石灰粉。(2)脫袋排床,將發滿菌絲并達到生理成熟的菌袋倒入催蕾棚內,用壁紙刀將袋膜輕輕劃破取出菌柱,菌絲好的一頭向上立栽于畦內,菌柱與菌柱之間留3厘米空隙,用細土填平,噴灑一遍重水,使土壤和菌柱緊密結合。然后再用細土覆平并將整個畦床覆蓋2~3厘米,畦床四周用土圍嚴即可。(3)催蕾管理,覆土完成后,根據土壤含水量高低,輕噴一遍1%的石灰水上清液,然后蓋上地膜繼續養菌,當覆土上出現白色菌絲后,揭去地膜,將棚內溫度控制在22~26℃,空氣相對濕度85%~90%,并適當增加棚內光照和通風量,促使原基盡快形成。當白色菌絲扭結出現瘤狀突起,即為子實體原基,此階段管理應掌握好三個原則:一是床面土層不發白;二是噴水不使土面板結;三是保持棚內空氣新鮮,促使子實體正常發育。9、子實體采收,自然溫度覆土栽培木蹄層孔菌,子實體由現蕾到成熟一般需要25天左右,當菇蓋平展、表面出現粉狀孢子時,為最佳采收期。第一茬子實體采收后,棚內停止噴水增濕,加強通風7~10d,待菌絲恢復后,向畦床表面澆一遍透水,繼續管理,約20d左右,第二茬子實體原基即可形成。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湯陰縣食用菌研究所,未經湯陰縣食用菌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73569.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