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69415.9 | 申請日: | 2013-10-1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86894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1 |
| 發明(設計)人: | 武永強;常建民;李彭;王志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28F1/36 | 分類號: | F28F1/36;F25B39/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銀律師事務所 11423 | 代理人: | 修雪靜 |
| 地址: | 453000 ***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蒸發 器用 強化 傳熱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蒸發傳熱管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一種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降膜蒸發器由于冷媒充注量少,傳熱效率高,已被廣泛應用于制冷空調及化工領域。該種換熱器內設有多排水平放置的傳熱管,從傳熱器頂端向下沿傳熱管長度均勻噴淋制冷劑在頂層傳熱管上,制冷劑再從上排傳熱管逐排向下排傳熱管滴落,傳熱管與滴落在其上的制冷劑換熱,保證制冷劑蒸發。為提高降膜蒸發的換熱效果,一方面要保證上排傳熱管外表面的制冷劑是否能全部滴落在下排傳熱管外表面,能有足夠的制冷劑潤濕傳熱管;另一方面還要保證傳熱管提供制冷劑蒸發所需汽化核心。因此,降膜蒸發器里的傳熱管對保證蒸發器的換熱效果,以及對提高降膜蒸發的換熱效率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目前有些廠家采用如發明專利ZL200510134630.9的滿液式蒸發管用于降膜蒸發器,滿液式傳熱管雖然能夠形成制冷劑蒸發所需要的汽化核心,能增強傳熱效果,但這種傳熱管的翅片的外表面是光滑的,不利于其和冷媒的充分接觸;另外,這種傳熱管不能有效引導制冷劑逐排向下滴落,使制冷劑從上到下滴落沒有方向性,容易發生偏移或飛濺而離開傳熱管,不能參與換熱導致熱量損失使傳熱效果不盡理想。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提高整體傳熱效率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及其制備方法。
實現本發明目的之一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包括管體和多條沿螺旋線盤繞在所述管體外表面的翅條,所述翅條被周向切割成多個翅片;所述翅片一側設有凹槽,所述凹槽上表面的一側設有凸起。
所述凸起位于凹槽的底部或頂部。
所述翅條沿軸向每英寸設有26~60個,所述翅條的螺旋角為0.3~2.5°。
所述翅片沿周向分布為60~160個,所述翅片的周向間距為0.05~0.5?mm,所述凹槽的寬度為0.1~0.8?mm。
相鄰所述凸起的間距為0.1~0.5?mm,所述凸起高度為0.1~0.2?mm。
所述管體的內表面設有多條內齒。
所述內齒為螺紋狀,所述內齒軸向截面為類三角形。
所述內齒的齒頂角范圍為10~120°,所述內齒的高度為0.1~0.6?mm。
所述內齒與管體的軸線夾角范圍為20~70°,所述內齒條數為6~90個。
實現本發明目的之二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的制備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先在傳熱管管體的外表面上加工出螺旋狀的翅條;
(2)然后利用切刀將螺旋狀的翅條分割成多個翅片;
(3)再用滾光刀具把翅片的一側滾壓形成凹槽;
(4)緊接著利用刀具在凹槽的上表面壓制出凸起。
本發明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及其制備方法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發明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翅片的凹槽與軸向相鄰翅片間形成小孔,凹槽頂部一側的凸起與軸向相鄰翅片凸起之間形成溝槽,所述溝槽的旋轉方向與翅條的旋轉方向一致,使得周向連續翅片在頂部形成環向流道,在管體外表面能形成環向向下流道,能引流滴落在其上冷媒向下流動,從而能提高降膜傳熱效率。管體的內表面設有內齒,增大傳熱管的傳熱面積,并且能夠增強傳熱管內流體紊流,使管內換熱效率增加。
本發明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提高了傳熱管的內、外表面的換熱系數,使管內和管外換熱效率得到組合優化,提高了傳熱管的整體傳熱效率,適于降膜蒸發器等蒸發器使用。
本發明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的制備方法,采用滾壓和旋壓加工不增加傳熱管的制造材料,既節約了生產成本,又能增加傳熱管的強度和傳熱面積。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局部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2所示,本發明的降膜蒸發器用強化傳熱管,包括管體1和多條沿螺旋線盤繞在所述管體1外表面的翅條2,所述翅條2被周向切割成多個翅片4;所述翅片4一側設有凹槽3,所述凹槽3上表面的一側設有凸起5。
所述凸起5位于凹槽3的底部,所述凸起5也可位于凹槽的頂部。
所述翅條2沿軸向每英寸設有26~60個,所述翅條2的螺旋角為0.3~2.5°。所述翅片4沿周向分布為60~160個,所述翅片4的周向間距L1為0.05~0.5?mm,所述凹槽3的寬度H1為0.1~0.8?mm。相鄰所述凸起5的間距L2為0.1~0.5?mm,所述凸起5高度H2為0.1~0.2?m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金龍精密銅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69415.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