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65705.6 | 申請日: | 2013-10-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6690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楊曉秋;周國旺;陳偉;王震;郭磊;胡小鵬 | 申請(專利權)人: | 杭州達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陳昱彤 |
| 地址: | 310030 浙江省杭州市西***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濃度 廢水處理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方法,屬于環境保護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高濃度氨氮廢水屬于難處理的工業廢水,大量氨氮廢水排入水體不僅引起水體富營養化,甚至對人群及生物產生毒害作用。氨綸廢水作為一種高濃度氨氮廢水,主要來源于蒸餾餾出液以及組件清洗排水等,其中蒸餾餾出液的COD高達6000mg/L、氨氮濃度高達500mg/L。
目前國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和物化法。生化法一般適用于處理氨氮濃度小于300mg/L,不能直接用于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物化法包括折點氯化法、吹脫法、選擇性離子交換法和化學沉淀法等,其中折點氯化法處理成本高,吹脫法易造成二次污染,選擇性離子交換法只適用于低濃度氨氮廢水,化學沉淀法的去除率不高。
中國專利文獻CN200810027346.5提供了一種用于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的氨氮脫除劑及處理方法,具體方法是:設定水量的氨氮廢水先進入pH預調節沉淀池,然后進入磷酸銨鎂(MAP)沉淀池,加入氨氮脫除劑攪拌反應后根據上清液氨氮濃度選擇是否進入MAP再次沉淀池,廢水最后進入除磷池除磷;生成的MAP送至MAP分解室分解,分解產物和除磷池中產生的沉淀物送至分解產物溶解室溶解。該方法處理廢水成本低,但受磷酸銨鎂沉淀溶度積的限制,氨氮濃度不能進一步得到降低。
中國專利文獻CN201210083486.0提供了一種處理低濃度氨氮廢水的改性膨脹珍珠巖及廢水處理方法,具體方法是:將改性膨脹珍珠巖放入帶有上下進出水口的吸附反應槽或罐中,填實后即構成固定吸附反應床,將低濃度氨氮廢水的pH值調至7~9后由上進水管口流入,下排水管口流出,達到例廢水處理的目的。該方法只適用于低濃度氨氮廢水。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運行成本低、出水穩定達標的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方法。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本發明高濃度氨氮廢水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高濃度氨氮廢水進入化學反應沉淀池,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磷酸銨鎂沉淀而降低廢水中NH3-N的濃度;
(2)由化學反應沉淀池出來的廢水進入臭氧氧化塔,通過臭氧強氧化作用將廢水中的特征污染物N,N-二甲基乙酰胺分解為NH3-N;
(3)由臭氧氧化塔出來的廢水與其它廢水混合進入調節池,改善由臭氧氧化塔出來的廢水的可生化性和碳氮比;
(4)由調節池出來的廢水與經膜生物反應器池處理后的一部分廢水混合進入兼氧池,通過微生物的反硝化的作用,去除廢水中的硝氮和有機污染物;
(5)由兼氧池出來的廢水進入所述膜生物反應器池,通過膜的截留和微生物的好氧降解及硝化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懸浮固體、氨氮和有機污染物;
(6)經所述膜生物反應器池處理后的另一部分廢水進入吸附罐,通過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廢水中的污染物;
(7)經吸附罐處理后的廢水回用或外排。
進一步地,本發明在步驟(1)中,化學反應沉淀池在運行過程中,通過投加能與廢水中的NH4+反應的鎂鹽和磷酸鹽而形成所述磷酸銨鎂沉淀。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其它廢水是指比所述高濃度氨氮廢水的濃度低的廢水和/或生活污水。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膜生物反應器池采用超濾膜組件或微濾膜組件作為分離單元。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吸附罐定期使用經膜生物反應器池處理后的廢水進行反沖洗,反沖洗廢水排入到污泥池中。
進一步地,本發明所述化學反應沉淀池中的沉淀污泥和膜生物反應器池中的剩余污泥排入到污泥池進行濃縮減容后再由壓濾機壓濾成泥餅,污泥經污泥池減容和壓濾機壓濾后形成的廢水輸送至調節池作再續處理。
進一步地,本發明中,由臭氧氧化塔、兼氧池和膜生物反應器池逸出的臭氣通過吸附塔或草坪除臭排放。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杭州達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學,未經杭州達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浙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65705.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