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39597.5 | 申請日: | 2013-09-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635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劉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劉芳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 | 分類號: | A61K36/90;A61K36/896;A61P17/1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66012 山東省*** | 國省代碼: | 山東;37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暗瘡 新型 中藥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屬于中醫藥領域。??
背景技術
暗瘡是青春發育常見的一種皮脂腺疾患,也稱為“粉刺”、“痤瘡”,其發病原因主要是青春期性腺成熟雄性激素分泌增加,刺激了皮下脂腺,使皮脂分泌過多,導致堵塞毛孔而形成粉刺。此外細菌感染、過食脂肪和糖類亦可患病。中醫認為本病是由于肺胃熱盛、流感風邪所致。本病好發于面部、前胸、肩背部及皮脂腺多的部位,有的像針頭、芝麻大小毛孔性丘疹,丘疹周圍紅暈,頂部有黑色小點,也稱“黑頭粉刺”,擠壓時有白色糊狀物排出,可繼續發展形成膿包痤瘡,炎癥嚴重者可發展成硬粉性或囊腫性痤瘡。
發明內容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治愈面部或胸背部的痤瘡,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甘遂6-12份、石韋5-10份、皂角刺11-16份、土茯苓11-15份、龍齒9-13份、貝齒8-16份、曲蓮18-22份、蓯蓉5-11份和沙棘3-7份。
優化的,上述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甘遂8-10份、石韋6-9份、皂角刺12-14份、土茯苓12-13份、龍齒10-11份、貝齒12-15份、曲蓮19-20份、蓯蓉6-8份和沙棘5-6份。
優化的,上述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甘遂6份、石韋5份、皂角刺11份、土茯苓11份、龍齒9份、貝齒8份、曲蓮18份、蓯蓉5份和沙棘3份。
本發明是運用天然中草藥,制成治療痤瘡的中成藥,服用后能夠調節人體的內分泌,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控制、排出脂肪游離栓,治愈面部或胸背部的痤瘡,達到美容美膚的效果;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填補了國內外醫藥市場治療痤瘡藥的空白,開發前景廣泛。??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本發明為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甘遂6份、石韋5份、皂角刺11份、土茯苓11份、龍齒9份、貝齒8份、曲蓮18份、蓯蓉5份和沙棘3份。
實施例2
本發明為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甘遂12份、石韋10份、皂角刺16份、土茯苓15份、龍齒13份、貝齒16份、曲蓮22份、蓯蓉11份和沙棘7份。
實施例3
本發明為一種治療暗瘡的新型中藥,其由以下重量份數的原料制成:
甘遂8份、石韋7份、皂角刺12份、土茯苓13份、龍齒11份、貝齒12份、曲蓮20份、蓯蓉7份和沙棘5份。
本發明是運用天然中草藥,制成治療痤瘡的中成藥,服用后能夠調節人體的內分泌,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散結,控制、排出脂肪游離栓,治愈面部或胸背部的痤瘡,達到美容美膚的效果;針對性強,療效顯著,無毒副作用,填補了國內外醫藥市場治療痤瘡藥的空白,開發前景廣泛。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發明也并不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發明的實質范圍內,作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都應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劉芳,未經劉芳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39597.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