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創面可視的負壓封閉引流用創面覆蓋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36847.X | 申請日: | 2013-09-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4665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不公告發明人 | 申請(專利權)人: | 邵紅梅;陶聰 |
| 主分類號: | A61M27/00 | 分類號: | A61M27/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蔣家華;查俊奎 |
| 地址: | 211113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創面 可視 封閉 引流 覆蓋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創面可視的負壓封閉引流用創面覆蓋裝置。
背景技術
創面負壓封閉引流的概念最早由德國ULM大學Fleischmann等于1993年提出,后經大量文獻報道證實其臨床效果確切。目前,創面負壓封閉引流已經被應用于普通外科、骨科、整形科等幾乎所有的外科領域,臨床應用指征逐漸擴大。
創面負壓封閉引流設備的主要由創面填充敷料、封閉半透膜、引流管路及負壓發生裝置等組成。將創面填充敷料根據創面裁剪后置于創面表面,用封閉半透明密封,用引流管路將創面填充敷料與負壓發生裝置連接,打開負壓發生裝置,創面填充敷料塌陷,無漏氣聲音,表示形成負壓,創面負壓封閉引流設備有效。目前臨床使用的創面填充敷料主要是醫用海綿,均不透明,使用過程中無法隨時觀察創面情況,無客觀停用指標,若打開創面填充敷料后發現創面尚不適合進一步外科干預,需重新使用創面負壓封閉引流設備,不僅無法確定最佳治療時機,還增加了患者的經濟負擔。目前臨床使用的創面填充敷料需將敷料表面及周圍皮膚用貼膜密封,當應用于一些附近皮膚有滲液或表皮不完整的創面時,往往不得不用貼膜將附近皮膚密封在內,不利于滲液皮膚的恢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使用的創面填充敷料不能隨時觀察創面情況的問題。
為了克服使用現有的創面填充敷料不能隨時觀察創面情況的不足,本專利提供一種負壓封閉引流用創面覆蓋裝置,應用該創面覆蓋裝置可以隨時觀察創面,不僅方便臨床醫生制定治療計劃,縮短治療周期,還減少了更換創面負壓封閉引流設備的可能性,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本發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創面可視的負壓封閉引流用創面覆蓋裝置,包括殼體、醫用海綿、氣囊和活塞部件;所述醫用海綿直接貼敷在創面上,殼體直接罩在醫用海綿上且下端與創面周圍的正常皮膚接觸,所述氣囊貫穿過殼體頂端且與殼體相連;
其中,活塞部件包括管道部件和滑動部件;管道部件設置在氣囊內且與醫用海綿相連,氣囊的上端和下端均通過緊固件與管道部件相連;所述管道部件的上端伸出氣囊的上端;所述滑動部件的滑動設置在殼體內且與醫用海綿相連。
本發明中通過手動提起活塞部件,使得活塞部件連同醫用海綿一起沿著殼體的內壁滑動,活塞部件和醫用海綿的運動形成活塞運動,達到覆蓋或暴露創面的目的。本發明中的滑動部件和管道部件配合運動能形成活塞運動,所以現有技術中能與管道部件配合運動能形成活塞運動的滑動部件均能應用于本發明當中。本發明優先采用下述的滑動部件。
滑動部件包括上板、下板、連接管和環形氣囊;所述上板的邊緣與殼體內壁接觸且沿著殼體內壁上下滑動,上板的中心設有中心孔;所述下板疊放在醫用海綿上,下板的邊緣與殼體內壁不接觸;所述連接管的下端與下板上表面相連,上端與上板相連;所述連接管與殼體內壁之間形成通道;所述連接管的軸向中心設有貫通的通道;所述下板上設有負壓吸引孔、海綿沖洗孔和環形氣囊連接孔,所述下板與醫用海綿相對的表面上設置有第一負壓吸引管和第一海綿沖洗管;所述第一負壓吸引管和第一海綿沖洗管的側壁上設有小孔;所述環形氣囊設置在通道內,環形氣囊的接口處與環形氣囊連接孔相連。
從制作成本和加工工序角度出發,本發明下板上的負壓吸引孔、海綿沖洗孔和環形氣囊連接孔采用三孔合一的方式設計。
本發明所述的滑動部件內的上板、下板和連接管均是采用現有技術中的透明醫用塑料板制成,在使用過程中不易變形。
本發明所述的環形氣囊和氣囊均是采用現有技術中的軟質醫用透明囊制成,環形氣囊和氣囊的可塑性極強。
為了使得使用中第一負壓吸引管和第一海綿沖洗管及醫用海綿發生堵塞的概率降低,負壓在創面均勻分布,本發明的所述第一負壓吸引管和第一海綿沖洗管呈放射狀設置在下板上與醫用海綿相對的下表面上。
為了使得下板與醫用海綿連接的更牢固,本發明中的下板與醫用海綿通過縫合固定成一個整體。
管道部件包括第二負壓吸引管、第二海綿沖洗管和環形氣囊連接管;所述第二負壓吸引管、第二海綿沖洗管和環形氣囊連接管的一端分別與下板上的負壓吸引孔、海綿沖洗孔和環形氣囊連接孔相連,第二負壓吸引管、第二海綿沖洗管和環形氣囊連接管的另一端分別伸出殼體頂部。
本發明所述的第一負壓吸引管、第一海綿沖洗管、第二負壓吸引管、第二海綿沖洗管和環形氣囊連接管均采用現有技術中的透明醫用塑料管制成,在使用過程中不易變形。
為了能產生一個減少死腔、充分引流、降低堵管概率的技術效果,所述小孔均勻分布于第一負壓吸引管和第一海綿沖洗管的管壁四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邵紅梅;陶聰,未經邵紅梅;陶聰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3684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從工業廢水中回收制備金屬納米材料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活性炭網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