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汽車受流弓動態跟蹤控制保護指示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33583.2 | 申請日: | 2013-09-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4855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王新國;王川;王沖;王新學;曾凡常;王光敏 | 申請(專利權)人: | 王新國 |
| 主分類號: | B60L5/20 | 分類號: | B60L5/20;B60L5/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 | 國省代碼: | 河南;4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汽車 受流弓 動態 跟蹤 控制 保護 指示 裝置 | ||
1.一種汽車受流弓動態跟蹤控制保護指示裝置,包括受流弓動態跟蹤控制保護聲光指示裝置、零車速控制保護裝置、正方向控制保護裝置、轉向燈控制保護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說的受流弓動態跟蹤控制保護聲光指示裝置包括受流弓,受流弓(1)的弓頭(2)上經托板彈簧(3)固定有碳滑板托板(4),碳滑板托板(4)上有縱向的碳滑板(5),碳滑板(5)一側的碳滑板托板(4)上經微調彈簧螺栓固定有光敏元器件托板(6),光敏元器件托板(6)上布置有多個縱向間隔排列的光敏元器件(7),光敏元器件托板(6)上經微調墊片和螺栓固定有置于光敏元器件(7)和碳滑板(5)之間的光敏元器件保護板(8),光敏元器件保護板(8)上平面高于光敏元器件(7)且等高于碳滑板(5)上平面,所說的多個光敏元器件(7)構成置于中間部分的綠燈指示檢測區、綠燈指示檢測區兩邊且相互對稱的黃燈警示檢測區、兩黃燈警示檢測區外側的紅燈降弓檢測區,綠燈指示檢測區經放大單元串聯有多個綠色指示燈(9),黃燈警示檢測區經放大單元串聯有多個黃色指示燈(10),黃色指示燈(10)連接有蜂鳴器(11),兩紅燈降弓檢測區經放大單元依次串聯有多個紅色指示燈(12),兩紅色降弓區相對應的紅色指示燈(12)上分別串聯有第一動斷觸點控制線圈(13)和第二動斷觸點控制線圈(14);
所說的零車速保護裝置包括汽車角速度傳感器(15),汽車角速度傳感器(15)經控制單元連接有零車速控制保護常開動合觸點(18)的控制線圈,零車速控制保護常開動合觸點(18)的一端連接有指示燈HL2;
所說的正方向控制保護裝置包括置于汽車前橋中心的投光器(19)和汽車橫拉桿中心與投光器(19)相對應的受光器(20),受光器(20)連接有第一放大單元,第一放大單元的常開動合觸點(21)一端連接有指示燈HL3;
所說的轉向燈控制保護裝置包括連接在左轉向燈開關(22)一端的中間繼電器KA1線圈和連接在右轉向燈開關(23)一端的中間繼電器KA2線圈;
所說的中間繼電器KA1常閉動斷觸點一端依次串聯有中間繼電器KA2常閉動斷觸點、第一動斷觸點(16)、第二動斷觸點(17)、動斷按鈕SB5、電控閥(24)和電源負極,中間繼電器KA1常閉動斷觸點的另一端依次串聯有零車速控制保護常開動合觸點(18)、第一放大單元的常開動合觸點(21)、動斷按鈕SB2、通電延時繼電器KT2常閉動斷觸點、動合按鈕SB1和電源正極,電源正極并聯有動合按鈕SB3、接觸器KM輔助動合觸點(25)、通電延時繼電器KT1常開動合觸點、左轉向燈開關(22)、右轉向燈開關(23)、零車速控制保護常開動合觸點(18)和第一放大單元的常開動合觸點(21),動合按鈕SB3另一端經動斷按鈕SB4連接在動斷按鈕SB5和電控閥(24)之間,接觸器KM輔助動合觸點(25)的另一端分別連接在通電延時繼電器KT2常閉動斷觸點、動斷按鈕SB2之間和指示燈HL1,指示燈HL1另一端連接電源負極,通電延時繼電器ST1常開動合觸點的另一端經并聯連接的接觸器KM線圈和通電延時繼電器KT2線圈連接電源負極,左轉向燈開關(22)經中間繼電器KA1線圈連接電源負極,右轉向燈開關(23)經中間繼電器KA2線圈連接電源負極,通電延時繼電器KT1線圈一端連接電源負極,另一端連接在零車速控制保護常開動合觸點(18)和中間繼電器KA1常閉動斷觸點之間,零車速控制保護常開動合觸點(18)不接指示燈HL2的一端連接電源正極,指示燈HL2的另一端連接電源負極,第二放大單元不與指示燈HL3連接的一端連接電源正極,指示燈HL3另一端連接電源負極,構成控制電路;所說的碳滑板(5)經接觸器KM主動合觸點(26)連接直流降壓變壓器(27),直流降壓變壓器(27)連接汽車內部電路,構成主供電回路。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王新國,未經王新國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33583.2/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