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稻田間種水生蔬菜復合種植的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32907.0 | 申請日: | 2013-09-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93660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8 |
| 發明(設計)人: | 黎華壽;譚乾開;秦俊豪;黎俏文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南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A01G1/00 | 分類號: | A01G1/00 |
| 代理公司: | 廣州市越秀區哲力專利商標事務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湯喜友 |
| 地址: | 513042***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稻田 間種 水生 蔬菜 復合 種植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植物栽培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稻田間種水生蔬菜復合種植的方法。?
背景技術
復合農田生態系統的綜合效應是當前農業生態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有學者對農田生態系中作物構成與節肢動物群落多樣性關系作了比較詳細的報道,對稻區保留田埂雜草增加生物多樣性和利用輪作改善農田生態條件進行過研究,間套作種植方式對控制作物病原蟲害和提高養分利用率等具有明顯的效應。間作套種能提高地上部光熱資源利用減少病蟲害、改善土壤和作物根際環境方面,從而實現增產增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小麥套玉米間作較單作在光的捕獲和利用上有顯著優勢,煙間套種草木樨、甘薯能顯著降低烤煙的下等煙比例,高烤煙煙葉總糖、還原糖和糖堿比含量,降低氯含量,間作系統能使作物養分吸收量提高從而改善了土壤有效供肥能力和根際養分吸收環境,小麥間蠶豆間作具有明顯的氮養分吸收優勢;玉米辣椒間作條件下,間作可以提高玉米磷素養分的吸收總量和生物學產量,并且間作還可以提高玉米地上部分含鉀量和生物學產量。?
間套作的復合農田生態系統已經有了比較深入的研究,但是目前尚缺乏水稻-水生作物(水芋頭、水蕹菜、慈菇、荸薺)間作的嚴格科學實驗和案例報道,關于水稻與水生經濟作物間種的實用性數據仍是缺乏,對其間作系統的定量評價仍沒有完備的試驗數據,其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以及農民可操作性方面仍沒有一套完整的生產實踐數據。?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高水稻產量和品質,收獲優質水生蔬菜,并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稻田間種水生蔬菜復合種植的方法。?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稻田間種水生蔬菜復合種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水稻的同時,間插種植水生蔬菜,所述水生蔬菜包括水芋頭、水蕹菜、慈菇和荸薺中的一種或者兩種以上。?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水稻植株行距為(10~20)cm×(10~20)cm,水芋頭扦插株行距為(20~30)cm×(20~30)cm,每種植8行水稻緊接著種植2行水芋頭,重復操作。?
優選地,水稻植株行距為15cm×15cm,水芋頭扦插株行距為25cm×25c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水稻植株行距為(10~20)cm×(10~20)cm,水蕹菜扦插株行距為(20~30)cm×(20~30)cm,每種植8行水稻緊接著種植2行水蕹菜,重復操作。?
優選地,水稻植株行距為15cm×15cm,水蕹菜扦插株行距為25cm×25c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晚茬水稻種植時,間種慈菇,所述的水稻植株行距為(10~20)cm×(10~20)cm,慈菇扦插株行距為(20~30)cm×(20~30)cm,每種植8行水稻緊接著種植2行慈菇,重復操作。?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晚茬水稻種植時,間種荸薺,所述的水稻植株行距為(10~20)cm×(10~20)cm,荸薺扦插株行距為(45~55)cm×(45~55)cm,每種植8行水稻緊接著種植1行荸薺,重復操作。?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技術方案,所述的水稻與所述的水生蔬菜間作種植的面積比為水稻︰水生蔬菜=6︰4,間種規格為12m×10m。?
優選地,所述的水生蔬菜的插植以“品”字形方式錯開,以增加稻區作物景觀多樣性。?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明利用生物多樣性合理布局的種植生產模式簡單易行,便于農民掌握,合理的混合間栽模式不僅能夠減少甚至控制病害,減少農藥的使用量,能夠提高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收獲無公害的水生蔬菜,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并提高土地利用率,從而有利于農民增產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因此,水稻間種在帶動農民生產無公害農產品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是試驗田所在地2006年的天氣情況。?
圖2是試驗田早茬不同模式耕作下間作效果的定量比較。?
圖3是試驗田晚茬不同模式耕作下間作效果的定量比較。?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南農業大學,未經華南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32907.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汽車廢氣渦輪驅動軸向勵磁發電機
- 下一篇:掛籃組裝件移位裝置及施工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