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演示煤層開采頂板動態變化的仿真系統模型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32128.0 | 申請日: | 2013-09-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5005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8 |
| 發明(設計)人: | 成云海;馮飛勝;樊俊鵬;孫振平;任禹;朱萌萌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理工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9B25/02 | 分類號: | G09B25/02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32001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演示 煤層 開采 頂板 動態 變化 仿真 系統 模型 | ||
1.一種演示煤層開采頂板動態變化的仿真系統模型,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下至上依次包括煤層模塊(7)、偽頂模塊、直接頂模塊和砌體梁模塊;
所述砌體梁模塊由第一砌體梁模塊(2)、砌體梁主體(1)和第二砌體梁模塊(3)構成,其中,所述砌體梁主體(1)與所述第一砌體梁模塊(2)的底部鉸接,與所述第二砌體梁模塊(3)的頂部鉸接;
所述直接頂模塊包括第一直接頂模塊(4)以及至少4個第二直接頂模塊(5),其中,第一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第一直接頂模塊(4)的底部鉸接,前一部分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其前一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底部鉸接,后一部分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其前一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頂部鉸接;
所述偽頂模塊包括第一偽頂模塊(6)和兩個所述第二偽頂模塊(13);
在后一部分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底部設置有擋板(8),其高度低于所述煤層模塊(7);
氣囊(9),置于所述擋板(8)、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和煤層模塊(7)之間形成的容納空腔內,所述氣囊(9)充氣后的高度等于所述偽頂模塊和所述煤層模塊(7)之和。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演示煤層開采頂板動態變化的仿真系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煤層模塊(7)、所述第一偽頂模塊(6)、所述第一直接頂模塊(4)和所述第一砌體梁模塊(2)之間通過粘結劑固定;
在所述容納空間內靠近所述煤層模塊(7)處還設置有液壓模塊(12),在所述第二砌體梁模塊(3)的底部還設置有矸石模塊(10);所述砌體梁模塊由PVC材料制成,所述直接頂模塊由塑料泡沫制成,所述第一偽頂模塊(6)由木材或PVC材料制成,兩個所述第二偽頂模塊(13)由具有彈性的可變形材料制成,其中一個固定在所述煤層模塊頂部,位于第1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底部,另一個所述第二偽頂模塊(13)固定在所述液壓模塊(12)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演示煤層開采頂板動態變化的仿真系統模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直接頂模塊(4)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砌體梁模塊(2),且大于所述第一偽頂模塊(6)的長度,所述煤層模塊(7)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一砌體梁模塊(2),多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長度之和大于所述砌體梁主體(1)的長度,所述液壓模塊(12)的高度同所述煤層模塊(7)的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演示煤層開采頂板動態變化的仿真系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為7個,其中,從左至右第1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所述第一直接頂模塊(4)的底部鉸接,第2~5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其前一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底部鉸接,第6和7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其前一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頂部鉸接;所述擋板(8)設置于第7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的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演示煤層開采頂板動態變化的仿真系統模型,其特征在于:所述氣囊(9)包括囊體和通氣管(13),在靠近所述囊體的所述通氣管(13)處設置有充放氣開關(14),當所述氣囊處于充氣狀態時,支撐所述多個所述第二直接頂模塊(5)與第一直接頂模塊(4)連成一條直線并處于水平位置;所述氣囊(9)為兩個,兩個氣囊的放氣表示對煤層的開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理工大學,未經安徽理工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32128.0/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