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廢水處理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414852.0 | 申請日: | 2013-09-1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4957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德啟;王梅;楊玉婷;劉帥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2F1/461 | 分類號: | C02F1/461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常亮 |
| 地址: | 215123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廢水處理 系統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廢水的凈化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廢水深度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十二五”期間,全國城市污水處理回收利用率要達到10%的目標,每年可節約新鮮水資源70多億m3,這可有效地緩解我國,尤其是干旱地區水資源短缺的問題,因此廢水回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目前全國總的污水排放量是700多億噸,全國再生水的用量只有16.6億m3,僅占全國廢/污水排放量的2%,距離10%的目標相差很遠。因此要完成這一目標不僅取決于國家政策的引導、市場水價的調整等宏觀調控因素,更需要高效、清潔、投資省、運行成本低的可靠廢水深度處理與回用技術的實際應用,因此再生水未來投資空間十分廣闊。
再生水是指城市生活污水及生產廢水等經過預處理及生化法處理后達到排放標準的排放水,再經進一步的處理后,達到某一用途的水質標準,如工業冷卻用水、城市園林景觀灌溉等而回用于該生產過程的潛在水資源。但在廢水達標處理過程中,原污/廢水中的母體化合物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不僅體現在化合物的組成、性質上發生變化,而且其分子形態與尺寸大小都有顯著的不同。因此,在深度處理中繼續以生化法為主要凈化工藝,則往往對COD(化學耗氧量)等關鍵控制水質指標的去除效率很低。目前再生水的處理技術常見的有膜技術、MBR法、Fenton試劑氧化法、光催化氧化法等,或與其他物化方法,如絮凝、過濾等的組合工藝。但這些組合工藝不僅存在處理流程長、占地面積大、運行成本高等具體問題;同時在處理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污泥。這些污泥含水率高,處理成本高,尤其是含有I類污染物的污泥更是如此。污泥的直接排放或污泥管理不當就使得處理污水的污水處理廠成為新的環境污染源,現已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也成為目前廢水處理過程中亟待解決的新問題。
而現有的廢水流化床電催化氧化深度處理反應器,在傳統廢水電解處理技術的基礎上,在電解池中添加了電解催化劑,使得對較低濃度難降解廢水的處理效果與處理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與目前的廢水三維電解技術相比,該技術采用的是流化床而非固定床,催化劑失活與結垢風險大大降低。由于催化劑對DO的催化活性強且催化劑的機械穩定性優良,在處理過程中污染物幾乎都被完全降解且本身不易粉化,所以該技術與傳統電解及三維電解技術的最大區別是其處理過程清潔、無或少污泥產生。多種生產廢水的現場試驗結果顯示,該技術系統對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出水、印染廢水生化系統出水及煉油廠生化處理系統出水等的深度處理具有設備容積效率高、處理效果好、低或無污泥產生、出水水質穩定、運行成本低、能耗小,自動化程度高、操作簡單,及與原有的水處理系統兼容性好等諸多技術優點。
但是,經過多家污/廢水處理廠的現場長期試驗研究及用戶實踐調查,發現在整體結構上仍需優化,以滿足用戶處理水量的波動要求。
發明內容
有鑒于此,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廢水處理系統,該廢水處理系統高效、能耗低、綜合處理低廉、且處理過程清潔、無或少污泥產生。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廢水處理系統,包括:
反應槽體,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和出水口分別設于所述反應槽體側壁的上端;
電解裝置,包括正極板、負極板和電源,所述正極板和負極板設于所述反應槽體內,所述電源電性連接于所述正極板和負極板;
電解供氣系統,包括曝氣管和空氣泵,所述曝氣管設于所述反應槽體的底部,所述空氣泵外接于所述反應槽體;
催化材料,裝填于所述反應槽體內;
所述反應槽體由絕緣分隔板分隔成多個反應槽體,且相鄰兩個反應槽體之間設有聯通管,水通過所述聯通管從其中一個反應槽體進入相鄰的另一反應槽體。
優選地,所述多個反應槽體的容積相同。
優選地,所述聯通管為三通管。
優選地,所述入水口設置有中心進水管與閥,所述入水口可分別向各個反應槽體供水。
優選地,所述正極板和負極板分別設于所述反應槽體的兩側,所述曝氣管設于所述反應槽體的底端。
優選地,所述反應槽體由PP板或PVC板加工形成。
優選地,裝填于所述反應槽體內的催化材料占每個反應槽體容積的30%-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大學,未經蘇州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1485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ɑ-單氯代酮類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 下一篇:去污液噴霧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