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支撐結構在審
申請號: | 201310410721.5 | 申請日: | 2013-09-10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23456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8 |
發明(設計)人: | 陳馨浩;饒振祥;湯惠君 | 申請(專利權)人: | 英業達科技有限公司;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G06F1/16 | 分類號: | G06F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誠同業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揮;常大軍 |
地址: | 201114 上海市閔***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支撐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支撐結構,特別涉及一種藉由支撐件提供支撐的支撐結構。
背景技術
具有觸控屏幕的電子裝置的領域中,多以觸控屏幕本身做為輸入信號的元件。使用者在對觸控屏幕在輸入信號時,通常會用利用手指或其他觸控工具以觸壓觸控屏幕的方式輸入信號。當電子裝置裝設于擴充基座時,電子裝置通常會被擴充基座豎立起來。但在手指或其他觸控工具對觸控屏幕施加壓力時,電子裝置與基座之間會因受力而產生力矩,而使得觸控屏幕產晃動。
目前有將電子裝置以鎖合或卡合的方式固定于支架上。但是必須利用額外工具進行鎖附,且使用者需要操作多個步驟才能夠使用支架。另有利用阻尼裝置吸收外力。但阻尼裝置除了體積龐大以外,也無法完全吸收外力。因此,設計一種能夠提供足夠支撐力量以避免晃動且易于使用的支撐結構,成為業界急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有鑒于以上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種支撐結構,藉以改善使用便利性及因支撐力不足而產生晃動的問題。
本發明揭露一種支撐結構,包括一第一本體、一支撐件、一連動件及一第二本體。第一本體包括一第一樞接部及一第二樞接部且具有一第一表面及相對的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第一樞接部位于第一表面且位于第一側及第二側之間。第二樞接部位于第一側。支撐件包括一第三樞接部及一第四樞接部。第三樞接部樞設于第二樞接部。連動件包括一第五樞接部及一第六樞接部。第五樞接部樞設于第四樞接部。第二本體包括一第七樞接部及一第八樞接部。第七樞接部樞設于第六樞接部。第八樞接部樞設于第一樞接部。第二本體相對于第一本體具有一蓋合位置及一開啟位置。第二本體位于蓋合位置時,第二本體接近第一表面及第一側,支撐件接近于連動件。第二本體位于開啟位置時,第二本體遠離于第一表面及第一側,支撐件遠離于連動件。
根據本發明的支撐結構,使用者能夠僅以掀起第二本體的操作,于第二本體相對于第一本體從蓋合位置旋轉至開啟位置時,藉由連動件同時掀起支撐件,以令支撐件提供支撐力量。因此,使用者僅需掀起第二本體的操作,便能夠另支撐件提供支撐力量,而具有易于使用及提供足夠支撐力量的效果。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支撐結構及物件的立體圖;
圖2繪示圖1的支撐結構及物件的立體爆炸圖;
圖3繪示圖1的支撐結構中第二本體位于蓋合位置時的俯視圖;
圖4A繪示圖1的支撐結構中第二本體位于蓋合位置時的側視圖;
圖4B繪示圖3中沿4B-4B剖面的剖視圖;
圖4C繪示圖3中沿4C-4C剖面的剖視圖;
圖5A繪示圖1的支撐結構中第二本體位于開啟位置時的側視圖;
圖5B繪示圖4B的支撐結構中第二本體位于開啟位置時的剖視圖;
圖5C繪示圖4C的支撐結構中第二本體位于開啟位置時的剖視圖。
其中,附圖標記
10??支撐結構
11??第一本體
11a?第一表面
11b?第二表面
11c?第一側
11d?第二側
111?第一樞接部
112?第二樞接部
113?輸入單元
12??支撐件
121?第三樞接部
122?第四樞接部
13??連動件
131?第五樞接部
132?第六樞接部
133?銜接座
14??第二本體
141?第七樞接部
142?第八樞接部
143?插槽
144?連接部
15??底座
16??固定件
20??物件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發明的詳細特征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權利要求范圍及附圖,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發明相關的目的及優點。以下的實施例是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明的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發明的范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英業達科技有限公司;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未經英業達科技有限公司;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10721.5/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