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絲錐鏟磨機(jī)的橫向修整油缸支撐座無效
| 申請(qǐng)?zhí)枺?/td> | 201310410215.6 | 申請(qǐng)日: | 2013-09-11 |
| 公開(公告)號(hào): | CN1034651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fā)明(設(shè)計(jì))人: | 張耀良;金立峰;王躍慧;張哮良 | 申請(qǐng)(專利權(quán))人: | 浙江省平湖市工具廠 |
| 主分類號(hào): | B24B3/18 | 分類號(hào): | B24B3/18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314203 浙江*** | 國(guó)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quán)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guān)鍵詞: | 絲錐 鏟磨機(jī) 橫向 修整 支撐 | ||
1.?絲錐鏟磨機(jī)的橫向修整油缸支撐座,包括金屬座與圓通孔,其特征在于金屬座(1)是一塊長(zhǎng)方體的金屬座,金屬座(1)的左、右之長(zhǎng)度為80㎜,上、下之高度為50㎜,前、后之寬度為16㎜;在金屬座(1)的前面之中心、向后鉆有一個(gè)圓通孔(2),圓通孔(2)的直徑為32㎜;圓通孔(2)是個(gè)通孔、從金屬座(1)的前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后面;在金屬座(1)的前面、并于圓通孔(2)之左上面處、向后鉆有第一大圓孔(11),第一大圓孔(11)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一大圓孔(11)的后面再向后鉆有第一小圓孔(12),第一小圓孔(12)的直徑為6.5㎜,深度為8㎜;第一大圓孔(11)與第一小圓孔(12)是同心圓;第一大圓孔(11)與第一小圓孔(12)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前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后面;第一大圓孔(11)與第一小圓孔(12)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左面為21.5㎜;在金屬座(1)的前面、并于圓通孔(2)之右上面處、向后鉆有第二大圓孔(13),第二大圓孔(13)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二大圓孔(13)的后面再向后鉆有第二小圓孔(14),第二小圓孔(14)的直徑為6.5㎜,深度為8㎜;第二大圓孔(13)與第二小圓孔(14)是同心圓;第二大圓孔(13)與第二小圓孔(14)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前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后面;第二大圓孔(13)與第二小圓孔(14)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右面為21.5㎜;第二大圓孔(13)及第二小圓孔(14)與第一大圓孔(11)及第一小圓孔(12)相應(yīng)對(duì)稱;在金屬座(1)的前面、并于圓通孔(2)之左下面處、向后鉆有第三大圓孔(15),第三大圓孔(15)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三大圓孔(15)的后面再向后鉆有第三小圓孔(16),第三小圓孔(16)的直徑為6.5㎜,深度為8㎜;第三大圓孔(15)與第三小圓孔(16)是同心圓;第三大圓孔(15)與第三小圓孔(16)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前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后面;第三大圓孔(15)與第三小圓孔(16)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左面為21.5㎜;在金屬座(1)的前面、并于圓通孔(2)之右下面處、向后鉆有第四大圓孔(17),第四大圓孔(17)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四大圓孔(17)的后面再向后鉆有第四小圓孔(18),第四小圓孔(18)的直徑為6.5㎜,深度為8㎜;第四大圓孔(17)與第四小圓孔(18)是同心圓;第四大圓孔(17)與第四小圓孔(18)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前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后面;第四大圓孔(17)與第四小圓孔(18)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右面為21.5㎜;第四大圓孔(17)及第四小圓孔(18)與第三大圓孔(15)及第三小圓孔(16)相應(yīng)對(duì)稱;在金屬座(1)的后面、并于第一大圓孔(11)與第一小圓孔(12)之左面處、向前鉆有第五大圓孔(27),第五大圓孔(27)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五大圓孔(27)的前面再向前鉆有第五小圓孔(3),第五小圓孔(3)的直徑為6㎜,深度為8㎜;第五大圓孔(27)與第五小圓孔(3)是同心圓;第五大圓孔(27)與第五小圓孔(3)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后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前面;第五大圓孔(27)與第五小圓孔(3)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左面為7.5㎜;在金屬座(1)的后面、并于第二大圓孔(13)與第二小圓孔(14)之右面處、向前鉆有第六大圓孔,第六大圓孔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六大圓孔的前面再向前鉆有第六小圓孔(5),第六小圓孔(5)的直徑為6㎜,深度為8㎜;第六大圓孔與第六小圓孔(5)是同心圓;第六大圓孔與第六小圓孔(5)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后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前面;第六大圓孔與第六小圓孔(5)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右面為7.5㎜;第六大圓孔及第六小圓孔(5)與第五大圓孔(27)及第五小圓孔(3)相應(yīng)對(duì)稱;在金屬座(1)的后面、并于第三大圓孔(15)與第三小圓孔(16)之左面處、向前鉆有第七大圓孔(28),第七大圓孔(28)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七大圓孔(28)的前面再向前鉆有第七小圓孔(4),第七小圓孔(4)的直徑為6㎜,深度為8㎜;第七大圓孔(28)與第七小圓孔(4)是同心圓;第七大圓孔(28)與第七小圓孔(4)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后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前面;第七大圓孔(28)與第七小圓孔(4)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左面為7.5㎜;在金屬座(1)的后面、并于第四大圓孔(17)與第四小圓孔(18)之右面處、向前鉆有第八大圓孔,第八大圓孔的直徑為10㎜,深度為8㎜;在第八大圓孔的前面再向前鉆有第八小圓孔(6),第八小圓孔(6)的直徑為6㎜,深度為8㎜;第八大圓孔與第八小圓孔(6)是同心圓;第八大圓孔與第八小圓孔(6)連通成通孔、從金屬座(1)的后面一直鉆通金屬座(1)的前面;第八大圓孔與第八小圓孔(6)的圓心距離金屬座(1)的右面為7.5㎜;第八大圓孔及第八小圓孔(6)與第七大圓孔(28)及第七小圓孔(4)相應(yīng)對(duì)稱;在金屬座(1)的左面之上邊被車削成45°的第一倒角(7),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左面之下邊被車削成45°的第二倒角(8),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右面之上邊被車削成45°的第三倒角(9),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右面之下邊被車削成45°的第四倒角(10),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前面之左邊被車削成45°的第五倒角(20),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前面之右邊被車削成45°的第六倒角(22),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前面之上邊被車削成45°的第七倒角(23),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前面之下邊被車削成45°的第八倒角(24),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后面之左邊被車削成45°的第九倒角(19),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后面之右邊被車削成45°的第十倒角(21),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后面之上邊被車削成45°的第十一倒角(25),倒角距離為0.5㎜;在金屬座(1)的后面之下邊被車削成45°的第十二倒角(26),倒角距離為0.5㎜。
該專利技術(shù)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shù)是否侵權(quán)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quán)人授權(quán)。該專利全部權(quán)利屬于浙江省平湖市工具廠,未經(jīng)浙江省平湖市工具廠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quán)行為。如果您想購(gòu)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quán)和技術(shù)合作,請(qǐng)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10215.6/1.html,轉(zhuǎn)載請(qǐng)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 上一篇:激光密封方法和系統(tǒng)
- 下一篇:有機(jī)薄膜晶體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