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良工序的制造模具的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404528.0 | 申請日: | 2013-08-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416341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3-18 |
| 發明(設計)人: | 計波 | 申請(專利權)人: | 計波 |
| 主分類號: | B23P15/24 | 分類號: | B23P15/24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01113 上海***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良 工序 制造 模具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模具的制造方法,更具體的說設計一種改良工序的制造模具的方法,屬于熔模鑄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熔模鑄造過程中,彎管類零件的模具結構一般都是上,下模結構,其模具加工步驟主要有下料、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組裝等,在加工過程中還存在以下問題:上,下模具加工步驟多,有時加工者會把加工準則沒有搞清楚就加工完成,最后導致模具錯型。單塊加工上,下模時費時費力并增加了裝夾次數,導致模具交付時間延長。
發明內容
為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改良工序的制造模具的方法,減少了加工工序,且可避免上、下模之間的錯位問題。
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
一種改良工序的制造模具的方法,主要包括下料、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組裝步驟,上、下模坯料裁切在同一塊原料上,上、下模坯料之間設8mm——10mm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坯料整體粘在一平板上之后,再進行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等加工過程,完成后,再利用6mm——8mm的直銑刀銑掉上、下模之間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具一分為二。
最為優選方案:上、下模坯料之間設9mm的加工余量,所述的直銑刀為7mm。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上下模具是在同一塊坯料上,加工上下模用的是同一個基準,減少了線切割,上、下模具拋光的型面,結合面一致,可有效解決模具的錯型問題,大大提高了模具的組裝速度,節約組裝時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實施例一:
一種尺寸為110mm*110mm*80mm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主要包括下料、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組裝步驟,上、下模坯料裁切在同一塊原料上,尺寸為110mm*230mm*80mm,上、下模坯料之間設10mm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坯料整體粘在一平板上之后,再進行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等加工過程,完成后,再利用8mm的直銑刀銑掉上、下模之間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具一分為二。采用本方法比以前的加工時間節約了一半,裝配好模具經過試壓,模具沒有搓牙現象,并尺寸完全合格。
實施例二:
一種尺寸為160mm*150mm*50mm模具的制造方法,主要包括下料、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組裝步驟,上、下模坯料裁切在同一塊原料上,尺寸為160mm*308mm*50mm,上、下模坯料之間設8mm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坯料整體粘在一平板上之后,再進行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等加工過程,完成后,再利用6mm的直銑刀銑掉上、下模之間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具一分為二。采用本方法比以前的加工時間節約了一半,裝配好模具經過試壓,模具沒有搓牙現象,并尺寸完全合格。
實施例傘:
一種尺寸為210mm*180mm*90mm的模具的制造方法,主要包括下料、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組裝步驟,上、下模坯料裁切在同一塊原料上,尺寸為210mm*369mm*90mm,上、下模坯料之間設8mm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坯料整體粘在一平板上之后,再進行銑、刨、刮研、電火花、錘孔等加工過程,完成后,再利用7mm的直銑刀銑掉上、下模之間的加工余量,將上、下模具一分為二。采用本方法比以前的加工時間節約了一半,裝配好模具經過試壓,模具沒有搓牙現象,并尺寸完全合格。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計波,未經計波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404528.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