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氨法碳捕集過程中氨逃逸的控制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97700.4 | 申請日: | 2013-09-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953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4-01-08 |
| 發明(設計)人: | 馬雙忱;宋卉卉;藏斌;陳公達;郭蒙;閻蓓;朱思潔 | 申請(專利權)人: | 華北電力大學(保定) |
| 主分類號: | B01D53/79 | 分類號: | B01D53/79;B01D53/6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眾合誠成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薄觀玖 |
| 地址: | 071003 河*** | 國省代碼: | 河北;1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氨法碳捕集 過程 逃逸 控制 方法 | ||
1.一種氨法碳捕集過程中氨逃逸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具體方案如下:
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由金屬離子組成的氨逃逸抑制劑,將所得氨逃逸抑制劑加入到氨水吸收液中,配制成一定濃度的脫碳吸收液,用所得脫碳吸收液進行碳捕集,隨著碳捕集過程的進行,依靠金屬離子與液相游離氨的絡合作用,減少碳捕集過程中氨的揮發。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逃逸抑制劑能夠與自由氨進行絡合,減少吸收液相中自由氨的含量,減少氨的揮發,而且吸收劑中的金屬離子能夠重復循環使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離子為具有水溶性的、能與氨絡合的金屬離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離子為Co(Ⅱ)、Cu(Ⅱ)、Zn(Ⅱ)和Ni(Ⅱ)中的一種或多種。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屬離子在氨水吸收液中的總濃度為0.0025~0.1mol/L。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適合的氨法碳捕集的溫度為10~35℃,氨水吸收液的濃度為2%~15%。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逃逸抑制劑加入到氨水吸收液中,反應體系中的絡合平衡會根據自由氨含量的多少移動,不會影響吸收效果。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氨逃逸抑制劑隨富液進入解析系統,由于自由氨得到絡合解吸平衡朝正向移動,使解吸效率增加2%~6%,所述氨逃逸抑制劑能夠循環利用。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適用于氨法碳捕集系統或電廠氨法煙氣脫硫過程中氨逃逸的抑制;根據吸收系統實際情況,相應調節抑制劑的配方和添加比例。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所使用的裝置結構如下:
該裝置中吸收塔(1)的下部通過管路與換熱器(3)相連;所述吸收塔(1)的底部出口通過加熱器(8)與解析塔(2)上部相連,在所述吸收塔(1)的底部出口與加熱器(8)之間的管路上順次設置1個輸送泵(7)和1個富液輸送系統(11);所述吸收塔(1)的頂部入口與儲液罐(10)相連,在所述吸收塔(1)的頂部入口與儲液罐(10)之間設置1個輸送泵(7);所述解析塔(2)的底部出口通過冷卻裝置(9)與儲液罐(10)相連,在所述解析塔(2)的底部出口與冷卻裝置(9)之間的管路上順次設置1個輸送泵(7)和1個富液輸送系統(11);所述吸收塔(1)與解析塔(2)分別通過管路與1個冷凝管(4)相連,分別構成循環回路;所述與吸收塔(1)相連的冷凝管(4)和與解析塔(2)相連的冷凝管(4)分別通過1個富液輸送系統(11)分別與1個煙氣分析儀(5)和1個閥門(6)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華北電力大學(保定),未經華北電力大學(保定)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97700.4/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用于計算防熱系數的方法
- 下一篇:一種組合沉淀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