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95536.3 | 申請日: | 2013-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4879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劉平義;柳冠伊;李海濤;魏文軍;王振杰;張紹英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農業大學 |
| 主分類號: | B62D7/00 | 分類號: | B62D7/00;B62D7/14;B62D7/16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3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適應 輪距 調整 底盤 轉向 機構 | ||
1.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車架(16)上設置有縱向滑道(161)、右橫向滑道(162)和左橫向滑道(163),右橫向滑道(162)和左橫向滑道(163)共運動軸線并與縱向滑道(161)的運動軸線垂直且對稱布置,右前連桿(4)與右導桿(8)轉動連接于C點,右導桿(8)與車架(16)移動聯接由右橫向滑道(162)約束,右導桿(8)的另一端與右轉向臂(10)轉動連接于A點,右后連桿(6)與右轉向臂(10)的另一端轉動連接于B點,取右轉向臂(10)長為L10、右導桿(8)長為L8、直行底角g0,右轉向臂(10)與右導桿(8)的夾角為g0時車輪直線行駛,右轉向節(12)與右轉向臂(10)成180°-g0角固連、共同繞A點轉動,右轉向節(12)聯接右車輪(14)并控制其方向,右前連桿(4)與右后連桿(6)等長,左前連桿(5)與左導桿(9)轉動連接于G點,左導桿(9)與車架(16)移動聯接由左橫向滑道(163)約束,左導桿(9)的另一端與左轉向臂(11)轉動連接于E點,左后連桿(7)與左轉向臂(11)的另一端轉動連接于F點,左轉向節(13)與左轉向臂(11)成180°-g0角固連、共同繞E點轉動,左轉向節(13)聯接左車輪(15)并控制其方向,左前連桿(5)與右前連桿(4)等長,左導桿(9)與右導桿(8)等長,左轉向臂(11)與右轉向臂(10)等長,左后連桿(7)與右后連桿(6)等長,左轉向節(13)與右轉向節(12)等長,主動桿(1)上設置有轉向滑道(101),主動桿(1)前端與平衡桿(2)中點垂直固連,平衡桿(2)軸線與轉向滑道(101)運動軸線平行、距離K=L10×sing0,主動桿(1)與車架(16)移動聯接由縱向滑道(161)約束,平衡桿(2)兩端點分別與右前連桿(4)、左前連桿(5)的另一端轉動連接于M、N點,取平衡桿(2)長為L2,轉向桿(3)長為L3=L2+2(L8-L10×cosg0),轉向桿(3)兩端點分別與右后連桿(6)、左后連桿(7)的另一端轉動連接于D、H點,轉向桿(3)與主動桿(1)移動聯接由轉向滑道(101)約束,主動桿(1)相對車架(16)的縱向滑道(161)移動,左、右車輪的輪距改變,轉向桿(3)相對主動桿(1)的轉向滑道(101)移動,聯動等腰轉向梯形ABFE兩底角不相等,實現左、右車輪的轉向,轉向桿(3)中點位于主動桿(1)軸線時,聯動等腰轉向梯形ABFE兩底角相等,左、右車輪直線行駛。?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聯動等腰轉向梯形ABFE兩底角相等時,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左半部分與右半部分相對主動桿(1)軸線對稱。?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為雙自由度機構,輪距調整與行駛轉向可以獨立完成也可同時進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當主動桿(1)相對車架(16)的縱向滑道(161)距離為S0,左、右車輪的輪距h0為基本輪距時,設置聯動等腰轉向梯形ABFE滿足阿克曼轉向條件。?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適應輪距調整底盤的轉向機構,其特征在于,基本輪距h0=最小輪距~(最大輪距+最小輪距)/2。?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農業大學,未經中國農業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95536.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為了響應通知而生成基于上下文的選項
- 下一篇:顯示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