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92026.0 | 申請日: | 2013-09-0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654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張歡慶 | 申請(專利權)人: | 臺州市黃巖煒大塑料機械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45/40 | 分類號: | B29C45/40 |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王官明 |
| 地址: | 318020 浙江省臺***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形存水彎 旋轉 脫模 機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存水彎的脫模機構,特別是涉及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
背景技術
J形彎管件是一種常用的存水彎管件,存水彎管件中可保持一定的水使下水道下面的空氣與室內空氣隔絕,防止臭氣和小蟲進入室內,對人們的生活水平和身體健康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對于模具的結構存在著很大的困擾,由于J形存水彎的口徑小,且兩口徑彼此距離貼的非常近,因此在模具中設置直抽機構和旋轉抽芯機構時,直抽機構擋住了旋轉抽芯機構,使旋轉抽芯機構沒有位置來進行抽芯。現有技能大多只能采用半自動生產,所謂的半自動生產就是把產品注塑好后,將型心和產品一起取出,再由人工進行脫模,生產效率低,工人勞動強度大,人工費用高。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已有技術存在的缺點,提供一種在保證模具體積情況下,加長直抽型芯退出的距離,對旋轉型芯提供足夠的空間進行旋轉抽芯,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的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
本發明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的技術方案是:包括下復板,下復板上安裝模腳,模腳之間設置頂針底板和頂針面板,頂針底板和頂針面板之間安裝頂出桿,模腳上安裝動模框,動模框上安裝動模型腔,動模型腔上有定模型腔,定模型腔和動模型腔中有型芯,在定模型腔、動模型腔和型芯之間有注塑成型的J形存水彎,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框的左右兩側制有增長型左右滑道,增長型左右滑道上安有左右壓條,左右壓條與增長型左右滑道之間設有左右滑塊座,左右滑塊座上安裝直抽型芯,左右滑塊座下安裝連接板,增長型左右滑道中開有導槽,連接板與導槽相配合,在增長型左右滑道下安裝反推油缸,一側的反推油缸與另一側左右滑塊座下的連接板相連,在動模框的前后兩側安裝固定板,固定板上安裝前后油缸,前后油缸的活塞桿連接齒條,在動模框中安裝旋轉齒輪,旋轉齒輪與齒條相嚙合,旋轉齒輪上制有旋轉板,旋轉板上安裝旋轉型芯滑塊,旋轉型芯滑塊上制有旋轉型芯,旋轉型芯與J形存水彎的彎管部分相配合。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當J形存水彎注塑成型后,下復板帶動模腳向后移動,模腳帶動頂針底板、頂針面板和動模框向后移動,動模框帶動左右滑塊座、反推油缸、前后油缸和動模型腔向后移動,動模型腔與定模型腔打開,模具開模,然后左側反推油缸的活塞桿推動右側的連接板向右移動,連接板帶動右側的左右滑塊座向右移動,右側反推油缸的活塞桿推動左側的連接板向左移動,連接板帶動左側的左右滑塊座向左移動,左側和右側的左右滑塊座各自帶動直抽型芯從J形存水彎的直管部分抽出,在直抽型芯完成抽芯后,由于左右滑道為增長型左右滑道,因此反推油缸繼續推動左右滑塊座向兩側滑動,使直抽型芯完全退出旋轉型芯旋轉動作的范圍,接著前后油缸的活塞桿拉動齒條向外移動,齒條帶動旋轉齒輪旋轉,旋轉齒輪經旋轉板帶動旋轉型芯滑塊和旋轉型芯旋轉,由于之前的直抽型芯已經完全退出旋轉型芯的動作范圍,此時旋轉型芯在齒條和旋轉齒輪的配合下旋轉90°,完全脫出J形存水彎的彎管部分,最后由頂針底板和頂針面板帶動頂出桿將J形存水彎自動頂出脫模。本方案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通過將左右滑道的距離增長,而把左右兩側的油缸設置在增長型左右滑道的下方,并把左右兩側的油缸設置為反向推動的反推油缸(即左側的反推油缸推動右側的左右滑塊座,而右側的反推油缸推動左側的左右滑塊座),這樣合理的利用的油缸和滑道的空間,在不增加模具體積的情況下,使直抽型芯在抽芯后能完全退出旋轉型芯轉動的范圍,從而給旋轉型芯一個進行抽芯的空間,再由前后油缸通過齒條帶動旋轉型芯達到旋轉抽芯,最后由頂出桿將成型的J形存水彎自動頂出,達到全自動脫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減少人工費用。
本發明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所述動模框中制有限位塊,限位塊與齒條和旋轉板相接觸。有了限位塊,使前后油缸帶動齒條前后移動時,滑動平穩,導向準確,避免產生左右晃動,而對旋轉板限位,保證其得到準確的定位。所述的連接板為上部為窄板,下部為寬板,寬板的寬度為B大于窄板的寬度C。上部的窄板與導槽配合,滑動平穩,避免產生左右擺動,下部的寬板倒鉤在增長型左右滑道的下面,避免產生上下晃動,使連接板在滑動時穩定性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抽芯狀態立體示意圖;
圖3是反向油缸與左右滑塊座下的連接板配合狀態立體示意圖;
圖4是J形存水彎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右連接板的主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涉及一種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如圖1—圖5所示,包括下復板1,下復板上安裝模腳2,模腳之間設置頂針底板3和頂針面板4,頂針底板和頂針面板之間安裝頂出桿22,模腳上安裝動模框5,動模框上安裝動模型腔6,動模型腔上有定模型腔,定模型腔和動模型腔中有型芯,在定模型腔、動模型腔和型芯之間有注塑成型的J形存水彎7,其特征在于:所述動模框5的左右兩側制有增長型左右滑道8,增長型左右滑道上安有左右壓條9,左右壓條與增長型左右滑道之間設有左右滑塊座10,左右滑塊座上安裝直抽型芯11,左右滑塊座下安裝連接板12,增長型左右滑道8中開有導槽13,連接板與導槽相配合,在增長型左右滑道下安裝反推油缸14,一側的反推油缸與另一側左右滑塊座10下的連接板12相連,在動模框5的前后兩側安裝固定板15,固定板上安裝前后油缸16,前后油缸的活塞桿連接齒條17,在動模框5中安裝旋轉齒輪18,旋轉齒輪與齒條相嚙合,旋轉齒輪上制有旋轉板19,旋轉板上安裝旋轉型芯滑塊20,旋轉型芯滑塊上制有旋轉型芯21,旋轉型芯與J形存水彎7的彎管部分相配合。當J形存水彎7注塑成型后,下復板1帶動模腳2向后移動,模腳帶動頂針底板3、頂針面板4和動模框5向后移動,動模框帶動左右滑塊座10、反推油缸14、前后油缸16和動模型腔6向后移動,動模型腔與定模型腔打開,模具開模,然后左側反推油缸14的活塞桿推動右側的連接板12向右移動,連接板帶動右側的左右滑塊座10向右移動,右側反推油缸14的活塞桿推動左側的連接板12向左移動,連接板帶動左側的左右滑塊座10向左移動,左側和右側的左右滑塊座10各自帶動直抽型芯11從J形存水彎7的直管部分抽出,在直抽型芯完成抽芯后,由于左右滑道為增長型左右滑道8,因此反推油缸14繼續推動左右滑塊座10向兩側滑動,使直抽型芯11完全退出旋轉型芯21旋轉動作的范圍,接著前后油缸16的活塞桿拉動齒條17向外移動,齒條帶動旋轉齒輪18旋轉,旋轉齒輪經旋轉板19帶動旋轉型芯滑塊20和旋轉型芯21旋轉,由于之前的直抽型芯11已經完全退出旋轉型芯21的動作范圍,此時旋轉型芯在齒條17和旋轉齒輪18的配合下旋轉90°,完全脫出J形存水彎7的彎管部分,最后由頂針底板3和頂針面板4帶動頂出桿22將J形存水彎自動頂出脫模。本方案J形存水彎旋轉式脫模機構,通過將左右滑道8的距離增長,而把左右兩側的油缸設置在增長型左右滑道8的下方,并把左右兩側的油缸設置為反向推動的反推油缸14(即左側的反推油缸推動右側的左右滑塊座,而右側的反推油缸推動左側的左右滑塊座),這樣合理的利用的油缸和滑道的空間,在不增加模具體積的情況下,使直抽型芯11在抽芯后能完全退出旋轉型芯21轉動的范圍,從而給旋轉型芯一個進行抽芯的空間,再由前后油缸16通過齒條17帶動旋轉型芯21達到旋轉抽芯,最后由頂出桿22將成型的J形存水彎7自動頂出,達到全自動脫模,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工人勞動強度,減少人工費用。所述動模框5中制有限位塊23,限位塊與齒條17和旋轉板19相接觸。有了限位塊23,使前后油缸16帶動齒條17前后移動時,滑動平穩,導向準確,避免產生左右晃動,而對旋轉板19限位,保證其得到準確的定位。所述的連接板12為上部為窄板24,下部為寬板25,寬板的寬度為B大于窄板的寬度C。上部的窄板24與導槽13配合,滑動平穩,避免產生左右擺動,下部的寬板25倒鉤在增長型左右滑道8的下面,避免產生上下晃動,使連接板12在滑動時穩定性好。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臺州市黃巖煒大塑料機械有限公司,未經臺州市黃巖煒大塑料機械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92026.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