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座椅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75605.4 | 申請日: | 2013-08-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0738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楊欣;許述財;安劍英;崔瑾;張金換;陳衛靜 | 申請(專利權)人: |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相城) |
| 主分類號: | B60N2/26 | 分類號: | B60N2/26;B60N2/32 |
| 代理公司: | 蘇州創元專利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孫仿衛;汪青 |
| 地址: | 215134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座椅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主要涉及汽車結構和汽車安全領域,具體為一種汽車座椅。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座椅大都是只能供成人乘坐的單一汽車座椅,然而兒童乘員又越來越多,且隨著我國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幼兒乘車安全已經成為我國交通安全的突出問題,我國每年超過1.85萬名兒童在交通事故傷亡,已經成為14歲以下兒童的第一死因。汽車兒童座椅在歐、美、日等國使用已很普遍,這些國家大都制定了相當嚴格的法律法規和評價體系對兒童座椅的生產和使用進行規范和指導,并有效降低了兒童交通事故意外傷亡。
我國參照《機動車兒童乘員用約束系統》(GB?27887-2011)國家標準已于2012年7月1日實施,引發了社會對兒童乘車安全的新一輪關注。然而對兒童座椅使用情況的調研結果發現:我國大城市兒童座椅使用率不足4.6%,全國估計不足1%。僅有14%的被調查者表示了解兒童座椅,其中有一半家庭有兒童座椅但使用率極低,主要原因是兒童座椅安裝繁瑣。
現在市場銷售的兒童安全座椅都是獨立式分體結構,兒童座椅是通過安全帶或固定系統(ISO?FIX)安裝在汽車座椅上,不僅安裝復雜,且普遍存誤用問題。歐洲相關研究表明,兒童座椅的誤用率高達67%。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表明,美國兒童座椅使用率約為89%,但誤用率也高達80%。
已有兒童座椅專利多為獨立式分體結構或注重外觀設計,也有集成式兒童座椅或增高坐墊的相關技術概念,但對于兒童乘員采用后向式乘坐是最為安全的乘車方式,相關專利中均未很好的體現這種最安全的乘坐。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其靠背可變換成用于兒童乘坐的兒童座椅的汽車座椅。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汽車座椅,包括坐墊、靠背,所述靠背包括位于中間的主體部和分別位于所述主體部兩側的側體部,所述主體部包括下側部與所述坐墊的后側部轉動連接的第一主體、下側部與所述第一主體的上側部轉動連接的第二主體;所述側體部包括下側部與所述坐墊的后側部固定連接的第一側體、下側部與所述第一側體的上側部轉動連接的第二側體,所述第二側體的上側部與所述第二主體連接,所述汽車座椅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主體與所述第二主體之間用于將二者相對鎖定的第一鎖定機構、設置在所述第二側體與所述第二主體之間用于調節二者連接位置的第一調節機構,所述靠背具有二個工作狀態,當處于第一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主體、所述第二主體、所述第一側體、所述第二側體相互收攏成一整體結構,此時靠背可供成人靠用;當處于第二工作狀態時,所述第一主體向前翻折而壓在所述坐墊上,此時,所述第一主體、所述第二主體、所述第一側體、所述第二側體構成可供兒童乘坐的兒童座椅,其中所述第一主體、所述第二主體分別構成所述兒童座椅的坐墊和靠背,位于同側的所述第一側體和所述第二側體共同構成所述兒童座椅的側扶手。
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二側體的上側部的多個鎖結構、對稱設置在所述第二主體左右二側的多個定位結構,多個所述定位結構分別沿著所述第二主體左右二側的縱向設置,所述第一調節機構具有鎖定狀態和非鎖定狀態,當一個所述鎖結構插入一個所述定位結構時,所述第一調節機構處于鎖定狀態;當所有所述鎖結構脫離所有所述定位結構時,所述第一調節機構處于非鎖定狀態。
在所述第二側體的上側部且沿所述第二側體長度方向上設置二個所述鎖結構,分別為第一鎖結構、第二鎖結構,所述第一鎖結構靠近所述第一側體設置。
在所述第一主體與所述坐墊的連接位置設置有用于調節所述第一主體與所述坐墊之間位置關系的第二調節機構。
所述第二調節機構包括開設在所述第一主體下側部的滑道、一端固定設置在所述坐墊后側部并通過轉軸與所述滑道相連的支撐裝置,所述支撐裝置的另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側體內,所述轉軸固定設置在所述支撐裝置上并穿出所述第一側體與所述滑道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相城),未經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相城)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75605.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