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372943.2 | 申請日: | 2013-08-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6331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25 |
| 發明(設計)人: | 張穎;石菊;李艷華;高陸;白冰;于艷輝;李桂峰;周春華;許艷茹;展月;杜研;王鑫 | 申請(專利權)人: | 吉林修正藥業新藥開發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A61K36/86 | 分類號: | A61K36/86;A61P17/10;A61P29/00 |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長春市新時代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孫國振 |
| 地址: | 130012 吉林*** | 國省代碼: | 吉林;2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治療 痤瘡 中藥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調節內分泌水平并且治療痤瘡的中藥制劑。
背景技術
痤瘡是一種多因素的疾病,其發病主要與性激素水平、皮脂腺大量分泌、痤瘡丙酸桿菌增殖,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及炎癥等因素相關。好發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男性略多于女性,但女性發病早于男性。有80-90%的青少年患過痤瘡,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減退或痊愈,個別患者也可延長到30歲以上。雖然痤瘡是有自愈傾向的疾病,但是痤瘡本身以及痤瘡治療不及時引起的瘢痕可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患者的精神壓力和經濟負擔,需引起關注。多發于青春期男女面部、前額、兩頰、下頜、口周,亦可見于胸、背或上臂。痤瘡起初多為細小的黑頭粉刺或白頭粉刺,可擠出豆渣樣的皮脂;也有起初為皮色或紅色小丘疹,繼而發展成膿皰或結節,嚴重者可形成膿腫并伴有疼痛,常反復發作。
痤瘡形成機理:油光滿面,油脂過多→毛孔粗大/堵塞→皮脂腺分泌油脂→角質層增厚,油脂漸往皮層表面隆起→角質層隆起,油脂堵塞毛孔,隆起的頂點氧化變成黑色→細菌在毛孔里和油脂攪和在一起→痤瘡丙酸桿菌在缺氧情況下大量繁殖→導致炎癥細菌侵入,變成膿皰、結節→整個毛囊變紅、發炎→細菌擴散到附近的皮膚組織,變得更大,進而形成痤瘡。根據皮疹的形態和病情的輕重,一般可將痤瘡分為7個類型:尋常型、膿皰型、結節型、囊腫型、聚合型、痿縮型、瘢痕型。
在目前的西醫治療中,多采用如甲硝唑、紅霉素、氯霉素等抗菌消炎藥,但是治療療效并不顯著,而且容易復發,長期服用還會加重肝、腎的負擔,易造成耐藥性和毒副作用。但是中醫中藥對面部痤瘡的治療有其一定的優勢,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長期應用抗生索帶來的副作用,同時在調理機體狀態、改善內分泌水平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中醫認為痤瘡多因肺熱熏蒸于上,血熱蘊阻肌膚;或因過食辛辣厚味,則生濕熱,上逆于肌膚而致。也有因脾虛不運,痰濕郁結日久氣血瘀滯,痰瘀互結,凝滯于肌膚。文獻記載(邢子京):痤瘡乃肺胃郁熱結于顏面。面容是陽明胃經,沖任脈之所在,又肺主皮毛,故其癥與肺胃沖任關系密切。也有因腎陰不足,腎之陰陽平衡失調,相火過旺而生粉刺。也有因心火亢盛等。治療當以清理肺胃之熱,涼血解毒,化解痰瘀,養陰虛,調沖任等法。
中醫解析痤瘡形成:
胃腸濕熱。過食辛辣之品,濕熱內生,結于腸胃,肺與大腸相表里,腸胃熱盛,腑氣不通,移熱于肺,上熏滯于肌膚毛竅,瘀久、痤瘡乃發。
邪侵腠理。肺為嬌腑,易受外邪侵犯,勞累汗出遇風,迫于肌膚,正邪之氣相搏,閉阻衛陽之氣,衛氣郁滯則津液、脂血運行不暢,蓄于玄府,發為痤瘡。
一般來說,本病中醫治療總的法則是“滋陰降火、清熱解毒,涼血、活血、調理充任”。但在目前中藥方面雖然也有一些治療痤瘡的中藥制劑,但是服用時間長,而且容易復發,沒有從根本上達到治愈。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治療痤瘡的中藥,用于調理痤瘡患者的機體平衡,根治痤瘡,開發以往的西藥治療毒副作用明顯及此前治療痤瘡的中藥存在的服用時間長,而且容易復發,難于根治的不足。。
本發明的中藥由紫花地丁20-25重量份、蒲公英20-25重量份、板藍根20-25重量份、半邊蓮20-25重量份的水煎提取物組成。
為便于本發明藥物的服用,本發明藥物由紫花地丁20-25重量份、蒲公英20-25重量份、板藍根20-25重量份、半邊蓮20-25重量份的水煎提取物與適量蔗糖混合后制得的顆粒。
本發明的配方解析。
蒲公英:又稱尿床草、蒲公草、西洋蒲,屬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藥食兼用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它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及催乳作用,是治療一切疔毒瘡癰之要藥。無論煎汁口服,還是搗泥外敷,皆有效驗。此外,蒲公英還有利尿、緩瀉、退黃疸、利膽等功效,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本草綱目》有句云:“蒲公英嫩苗可食,生食治感染性疾病尤佳。”《本草正義》亦記載:“蒲公英,其性清涼,治一切疔瘡癰瘍,紅腫熱毒諸癥,可服可敷,頗有應驗”。
紫花地丁:苦、辛、寒,無毒。歸心、肝經。用于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主治黃疸、痢疾、乳腺炎、目赤腫痛、咽炎;外敷治跌打損傷、癰腫、毒蛇咬傷等。《本草綱目》記載:紫花地丁,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
板藍根:味苦性寒,歸心、胃、肝、膽經。功能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主治溫毒所致的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炎癥、流腦、腮腺炎、急性腸炎、菌痢、肝炎、顏面丹毒、熱病發斑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吉林修正藥業新藥開發有限公司,未經吉林修正藥業新藥開發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7294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利用索道運輸儲能的風電功率調節裝置
- 下一篇:一種眼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