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外用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69683.3 | 申請日: | 2013-08-23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05740B | 公開(公告)日: | 2018-07-31 |
| 發明(設計)人: | 馬緒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馬緒斌 |
| 主分類號: | A61K36/9068 | 分類號: | A61K36/9068;A61P19/08;A61P21/00;A61P25/02;A61P19/02;A61P29/00;A61P19/04;A61K31/125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722300 陜*** | 國省代碼: | 陜西;6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外用 中藥 組合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該中藥組合物是本發明中藥組合物由如下16味原料藥組成:制川烏、制草烏、元胡、胡椒、威靈仙、干姜、牛膝、骨碎補、獨活、鐵棒錘、川芎、樟腦、血竭、羌活、乳香、沒藥;本發明組合物加入藥劑學上的常用輔料制成各種外用膏劑,其制備方法具有簡單可行、科學合理等特點。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外用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屬于醫藥制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中醫的痹證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類似于現代醫學的自身免疫疾病的風濕病范疇,諸如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頸腰椎疼痛及骨刺增生病癥等。其臨床癥狀主要表現有關節、肌膚、筋骨等部位疼痛,或腫脹、晨僵、麻木重著,或屈伸不利,甚至關節腫大變形等。對于以上病癥,西醫學沒有任何根治的辦法,而祖國醫學卻有非常顯著地治療作用。該病癥中醫藥物治療可分為內治和外治;內治主要口服湯劑等內服制劑,外治主要用中草藥薰洗、外敷、針灸、按摩等,但無論內治或外治,其目的均以活血化淤、止痛抗炎為治則。
外用貼膏是中國醫藥學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五大藥物劑型丸、散、膏、丹、湯之一。外膏貼藥不僅能治療某些外科疾患,對于某些內科的疾患也有一定的療效。同時,它具有便于使用和攜帶方便的優點。所以,從來就受到勞動人民的重視和普遍應用,對保障人民健康起著較好的作用。膏藥的應用早在《內經》中就己有了記載。1962年在甘肅武威縣漢灘坡發掘的簡牘,其內有治療“百病膏藥方”和“婦人膏藥方”。東漢末年杰出的醫學家張仲景在其名著《傷寒雜病論》中有“膏摩勿令九竅閉塞”:葛洪的《肘后方》、西晉的《崔化方》、隋代巢元方的《諸病源候論》、唐代孫思邈的《千斤翼方》、王濤的《外臺秘要》、宋代的《太平圣惠方》以及《和劑局方》等均有豬脂和黑膏藥。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膏藥的方型、使用,記載頗詳。
膏藥最早稱“薄貼”,漢代開始稱為“膏藥”~“外治法”。漢代“華佗神膏”為治瘡傷之膏,直到清代吳師機編著的《理渝駢文》,對膏藥有了進一步的闡述。該書是有名的中國膏藥專著,并提出了著名的“一是拔,一是截”理論。拔之則病自出,截之則邪自斷,其科學論斷對后人研制和應用膏藥起了借鑒作用。歷代各個時期均制有不同類型的膏藥或貼。膏藥屬于透皮吸收制劑中的一種,其具備透皮吸收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藥物吸收不受消化道內PH、食物和藥物在腸道移動時間等復雜因素影響;
(2)避免藥物在肝臟的首關效應,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3)可持續控制給藥速度;
(4)可避免峰谷現象,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
(5)可產生持久、恒定和可控的血藥濃度,進而提高療效,從而減輕不良反應;
(6)避免注射時的疼痛;
(7)減少給藥次數和劑量;
(8)用藥部位在體表,可隨時中斷給藥,易被病人接受。
中藥外治法是中醫療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獻資料,在局部皮膚或全身系統疾病尤其是一些疑難雜癥的治療中廣為應用。但在中藥透皮吸收研究方面,由于中藥成分的復雜性,選擇科學的檢測指標和評價方法進行定量研究尚存在一定的困難.在傳統的制劑中有很多透皮吸收制劑,例如各種膏藥、洗劑、敷貼劑等。傳統中藥透皮吸收制劑對于我們開發現代中藥透皮吸收制劑來說,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廣義經皮給藥制劑包括軟膏、硬膏、貼片、膜劑、涂劑、皮膚貼片、氣霧劑等。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馬緒斌,未經馬緒斌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9683.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海參池塘養殖附著基
- 下一篇:黃鱔苗種挑選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