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壓縮空氣收集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67425.1 | 申請日: | 2013-08-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5290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謝坤 | 申請(專利權)人: | 謝坤 | 
| 主分類號: | F04D29/28 | 分類號: | F04D29/28;F04D29/30 | 
| 代理公司: | 廣州三環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張艷美;郝傳鑫 | 
| 地址: | 523000 廣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壓縮空氣 收集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空氣壓縮裝置,尤其涉及一種能收集壓縮空氣的壓縮空氣收集裝置。
背景技術
溫室效應的不斷加強及能源危機的日益深化,使得人類不得不開始面對環境污染及能源短缺這兩大問題,并著手研究緩解、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和措施。而對可再生的能源的開發和利用,不僅能夠在保障人類能源需求的基礎上,降低對傳統能源儲備的消耗,更減少了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廢氣、廢料排放,從根源上緩解了環境污染問題。作為新能源中的突出代表,太陽能、風能、水力能等已經在多個領域中被運用并成功取代化石能源。然而,在某些領域,仍然依靠傳統能源來提供動力,對新能源的研究應用較少。
汽車是現代社會中被使用最廣泛的科技產物之一,在人口高速增長的今天,汽車的數量也急劇增加,但是,目前絕大多數的汽車,依然是使用傳統的化石能源發動機,這就造成了對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并且,使用傳統化石能源發動機的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有毒氣體,對環境的污染相當嚴重。
現有技術中已經存在著一些利用空氣能作為動力的空氣能動力汽車,這些汽車使用的是與化石能源發動機不同的空氣動力發動機,依靠高壓空氣提供的能量來驅動發動機及汽車工作。這種新興的空氣能動力汽車,不依賴于燃燒傳統化石能源而獲取動力,使用的僅僅是壓縮過的空氣,行駛過程中對外界實現零排放,無污染,符合發展潮流。并且,為了減少空氣能動力汽車的停車充氣次數,使汽車的行駛距離更大,會在汽車上設置空氣壓縮機以產生空氣動力發動機所需的壓縮空氣,但是,現有的空氣壓縮機多為活塞式結構,這種結構的空氣壓縮機在工作時由于活塞持續做往復擺動,因此會產生較大的震動,不利于汽車的平穩行駛并且會對各零部件造成一定的損害,最關鍵的是,活塞式空氣壓縮機需要消耗較多的動能來壓縮空氣,導致空氣動力發動機供給汽車行駛的動力不足。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低耗能且產生壓縮空氣的壓力較高的壓縮空氣收集裝置。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低耗能且產生壓縮空氣的壓力較高的壓縮空氣收集裝置。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壓縮空氣收集裝置,用于對空氣進行增壓提速并收集壓縮空氣,所述壓縮空氣收集裝置包括具有腔室的殼體、設置于所述腔室內的轉軸及安裝于所述轉軸的若干扇葉;所述腔室貫穿所述殼體的前后兩端,所述殼體的側壁開設有集流通道且所述集流通道的一端通過一開口與所述腔室相連通,所述集流通道的另一端具有輸出接口,所述扇葉呈中空結構并具有迎風面,所述迎風面上開設有空氣入口,所述扇葉的末端具有與所述空氣入口連通的空氣出口,且所述空氣出口正對所述開口。
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發明在所述腔室內設置了呈中空結構的所述扇葉,且所述扇葉的迎風面具有空氣入口,所述扇葉的末端具有與所述空氣入口連通的空氣出口,因此,當所述扇葉跟隨所述轉軸轉動時,空氣由所述空氣入口進入所述扇葉,并在離心力的作用下被增壓提速后從所述空氣出口離開所述扇葉進入所述集流通道,最后通過所述輸出接口輸出,整個過程不需要對空氣進行體積壓縮,因此無需克服空氣的內部阻力做功,能量消耗較少,藉由所述扇葉轉動產生的離心力對空氣進行增壓提速,經所述空氣出口流出的壓縮空氣具有較高的壓力和較大的流速,能夠滿足使用需要。
較佳地,所述腔室呈與所述扇葉的末端的轉動軌跡相應的圓形結構。將所述腔室設置成圓形結構,能夠減小所述集流通道與所述扇葉的末端的距離,使由所述空氣出口流出的壓縮空氣更容易由所述開口進入所述集流通道,減少了壓縮空氣的浪費。
具體地,所述集流通道呈繞所述腔室設置的環形結構。將集流通道設置為繞所述腔室的環形結構是為了增大所述集流通道的容積,因此可以相應增加所述扇葉的數量,使跟多的壓縮空氣可以進入所述集流通道。
更具體地,所述開口呈繞所述腔室的側壁開設的環形結構。將所述開口設置為與所述集流通道相應的環形結構以將所述集流通道的一端完全開放,則無論設置多少所述扇葉,所述扇葉的空氣出口都能與所述開口相對并將壓縮空氣通入到所述集流通道內。
較佳地,所述集流通道的一端具有將壓縮空氣向所述集流通道的另一端引導的弧形面。所述弧形面起到過渡作用,令從所述開口進入的壓縮空氣柔和地順著所述集流通道的方向流動,而不會與側壁發生直接的碰撞,避免了產生亂流而導致的壓力及流速下降。
較佳地,所述集流通道呈大小漸變的楔形結構,且所述集流通道設有所述開口的一端的大小大于所述集流通道的另一端。所述集流通道的另一端設置為較小的形狀,有利于保持壓縮空氣的壓力和流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謝坤,未經謝坤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7425.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液壓油箱及其隔板結構
- 下一篇:負壓式雙級無泄漏密封裝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