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結構型防沙治沙技術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65183.2 | 申請日: | 2013-08-2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1013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李潤杰;張金旭;松下純一;劉得俊;郭凱先;吳智仁 | 申請(專利權)人: | 青海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E02D3/00 | 分類號: | E02D3/00;E02D3/12;A01G1/00 |
| 代理公司: | 西寧工道知識產權代理事務所 63102 | 代理人: | 沈耀忠 |
| 地址: | 810008 青*** | 國省代碼: | 青海;6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結構 防沙 治沙 技術 | ||
一、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荒漠化治理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結構型防沙治沙技術。
二、技術背景
中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大、分布廣、危害重的國家之一,嚴重的土地荒漠化、沙化威脅著我國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威脅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200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總面積為263.62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27.46%,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山東、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1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98個縣(旗、市)。截止2004年,全國沙化土地面積為173.9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18.12%,分布在除上海、臺灣及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外的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89個縣(旗、區)。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主要是指由于土地過度利用或水資源匱乏等原因造成的臨界于沙化與非沙化土地之間的一種退化土地,雖然目前還不是沙化土地,但已具有明顯的沙化趨勢。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為31.8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32%。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青海、甘肅4省(自治區),面積分別為18.08萬平方公里、4.81萬平方公里、4.20萬平方公里、2.58萬平方公里,其面積占全國具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的93.13%。目前治沙和防止荒漠化成為一項世界難題。現有治沙和防止荒漠化的技術很多,如化學固沙技術、植樹造林技術等等都不理想,經濟成本高,環境污染,不利于植物生長,不能有效地減少風蝕侵害和固沙植物生長。
三、發明內容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擬提供一種結構型防沙治沙技術,有效地減少風蝕侵害和種植固沙植物生長相結合的治理方案。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結構型防沙治沙技術,其由以下步驟組成:放線→拌漿→拌種→制沙障→脫模→播種耙地→澆水→噴涂固沙劑;第一步放線,根據地形放線,橫向每隔2.0m~3.0m間隔處放線,縱向每隔1.5m~2.5m間隔處放線成為方格狀;第二步拌漿,首先用水將沙子充分澆濕,再將沙磚粘結劑和沙子均勻攪拌,沙磚粘結劑與沙子的比例為1:4~5攪拌均勻備用,沙磚粘結為膨潤土或黏土;第三步拌種,事先在12小時前將草籽用水泡濕,然后將草籽與磷酸二銨按照1:3~3.5的比例混合備用;第四步制沙障,將模具支在第一步放的線上,模具的寬度為15~35cm,高度為15~35cm,將第二步備用的混合料倒入模具中搗實,離模具頂端2~3cm時撒入第三步備用的草籽,然后再覆2~3cm的混合漿,輕拍即可,制成方格狀沙障;第五步脫模,將制好的砂障兩邊的模具脫去即可;第六步播種耙地,將第三步備用的草籽按照3kg~4kg?/畝和尿素或NPK復合肥按10kg~11kg?/畝的施肥量在方格內進行人工均勻撒播,然后用耙子輕耙覆土,覆土厚度為2~3cm;第七步澆水,在做好的沙障上和方格內噴霧澆水;第八步噴涂固沙劑,固沙劑為改性親水性聚氨酯,在制成的沙障及方格內按固沙劑與水的質量濃度為3.5%~4.5%,50kg~70kg?/畝的噴涂量噴涂固沙劑。
本發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就地取材,通過當地抗風蝕實驗,風蝕侵害能達到95%~98%,而且制成的方格沙障像魚鱗坑一樣,集水、保水、保肥,提高了植物的出苗和成活率,經濟成本低,環境污染輕微,利于植物生長,有效地減少風蝕侵害和固沙植物生長。
四、具體實施方式: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青海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未經青海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5183.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