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坑狹窄區域回填密實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64116.9 | 申請日: | 2013-08-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1013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周保生;江建;高鐘偉;杜煒平;陳智斌;彭曉鋼;林小濤 | 申請(專利權)人: | 深圳市市政工程總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2D3/10 | 分類號: | E02D3/10;E02D3/046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中知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44101 | 代理人: | 孫皓;林虹 |
| 地址: | 518034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商報***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坑 狹窄 區域 回填 密實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建筑施工方法,特別是一種對建筑基坑的回填填料并密實的方法。
背景技術
由于城市土地資源緊張,高層房屋建筑迅速崛起,因此建筑基坑也越來越深,設有2~3層地下室的房屋建筑已經司空見慣。受建筑場地的限制,基坑回填作業空間狹窄,限制了大型機械設備的使用,給基坑回填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因此,出現了基坑回填后沉降明顯以及室外地坪開裂、空鼓、下陷等大量基坑回填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建筑物周邊環境的美觀,還造成部分回填區域所埋地下管線的變形甚至被破壞的問題。
現有技術的基坑回填方法通常采用壓實或夯實的施工工藝,技術或規范要求分層回填材料、分層壓實(或夯實)、分層檢測,每層的厚度為0.2m~0.3m,分層厚度過大時,無法達到所要求的壓實度,因此,回填效率很低。當基坑深度較大、作業空間狹窄時,很難做到技術上所要求的分層回填材料、分層夯實,回填材料無法達到通常設計要求的94%壓實度。由此,深基坑回填的質量問題逐漸引起了建筑工程界的重視,迫切需要對基坑回填材料和施工工藝進行深入研究,以解決基坑回填施工質量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基坑狹窄區域回填密實方法,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即達到設計和規范要求的回填材料壓實度,又提高了基坑回填效率。
本發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基坑狹窄區域回填密實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一、設置灌排水系統,在地面上,沿基坑圍護結構外圍間隔100m~150m設置儲水箱;基坑內,沿基坑地下室外墻的邊,間隔100~150m設置集水井,集水井下部連接積水坑,集水井的上部直達地面,所述集水井由縱向鋼筋和環形鋼)焊接成鋼筋籠,在鋼筋籠外包覆有第一建筑防護網,第一建筑防護網的規格為每100平方厘米1000-2000目;所述積水坑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形成;將基坑底部原有的、沿基坑地下室外墻的排水明溝改造為排水盲溝,或沿基坑地下室外墻在基坑底部開挖排水明溝,在排水盲溝內用碎石填滿,鋪設高度高于基坑底部排水明溝上邊緣100mm,并將碎石鋪滿整個基坑底部,碎石的粒徑為20~40mm;在碎石上面鋪有第二建筑防護網,第二建筑防護網的規格為每100平方厘米1000-2000目,排水盲溝與積水坑連通;所述集水井內設置有水泵,水泵經第一水管連接至地面儲水箱,地面儲水箱的底部連接有第二水管。
二、回填材料攤鋪,在待回填區域的基坑,按第一層松鋪高度為1.0~1.5m,將回填材料攤鋪在待回填區域,整理平整;所述回填材料采用石粉渣、建筑廢棄物再生材料或天然砂土,其最大粒徑不大于10mm;
三、灌水滲透,將地面儲水箱內的水經第二水管噴灑或噴灌在回填材料表面,待回填材料全被沒入灌水水面下,停止噴灑或噴灌,保持不小于30分鐘時間;
四、振動棒振搗,將插入式振動棒插入回填材料中,下移速度為0.5~0.8m/分鐘,至插入式振動棒端部插入到本層回填材料底面與建筑防護網的接觸面,停留30~60秒,拔出振動棒,拔出速度不大于1m/分鐘;所述插入式振動棒每次移動的距離為300~500mm,插入式振動棒功率為1.1~1.5kW,振搗不少于2遍;
五、重復步驟二至四進行上一層的回填材料施工,直到基坑回填密實至地面高度;所述上一層的回填材料施工,在步驟四的振動棒振搗,插入式振動棒端部插入到下層回填材料的上表面以下200mm處;
所述水泵一直將基坑底部的地下水抽出;所述步驟三灌水滲透時,當回填材料未被全部沒入灌水水面以下,水泵暫停抽出基坑底部的地下水。
本發明的設置灌排水系統前,將基坑底部清理干凈。
本發明的回填材料分層攤鋪前,在待回填區域的基坑側壁上畫出松鋪分層高度線。
本發明的振動棒振搗后,待回填材料表面沒有積水,對該層回填材料進行壓實度檢驗。
本發明的集水井的數量與儲水箱數量相同,集水井的位置位于距離儲水箱近的基坑內。
本發明的積水坑的平面形狀為邊長0.6~0.8m的正方形,積水坑相對基坑底部深度為1m。
本發明的集水井內徑為0.4m。
本發明的沿集水井縱向每隔2m設置有附壁鋼筋,附壁鋼筋的一端焊接于集水井的鋼筋籠上,另一端固定在基坑圍護結構上。
本發明的排水盲溝的斷面為正方形矩形,斷面尺寸0.3m×0.3m。
本發明的第一建筑防護網為兩層,二層之間錯眼布置;所述第二建筑防護網為二層,二層之間錯眼布置,第二建筑防護網沿基坑長度方向鋪設,其搭接長度不小于30cm。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深圳市市政工程總公司,未經深圳市市政工程總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4116.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