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高層框架節點不同強度等級砼分類置換成套施工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62276.X | 申請日: | 2013-08-2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1031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劉海中;王向陽;顧利兵;惠鳳偉;宋建鋒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通鑫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E04G21/00 | 分類號: | E04G21/00 |
| 代理公司: | 南通市永通專利事務所 32100 | 代理人: | 葛雷 |
| 地址: | 226000 江***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高層 框架 節點 不同 強度 等級 分類 置換 成套 施工 方法 | ||
1.一種高層框架節點不同強度等級砼分類置換成套施工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驟:
(一)核芯區箍筋籠的施工:
(A)節點區箍筋做成一個箍筋籠,將柱縱筋攏入籠內;箍筋籠的具體做法是:
1)按結構圖中要求的箍筋規格尺寸加工成型;
2)將φ12的鋼筋作為附加縱筋置于箍筋外圍的每邊中部;
3)按要求的箍筋間距將箍筋與附加縱筋點焊成箍筋籠;
4)節點箍筋籠高度以每個節點處最大的梁高為準;
(B)在梁位上布置幾根短圓鋼,作為支撐梁鋼筋的骨架;將梁下部鋼筋分別套入設計要求的梁箍,從梁底高程由低到高進行梁下部鋼筋的設置,將梁底鋼筋伸入與其高程所在位置對應的箍筋籠處;
(C)梁縱向構造筋伸入與其所在位置對應的箍筋籠;
(D)按照梁頂高程由低到高穿入梁頂縱筋,且保證主梁的頂部縱筋在次梁頂部縱筋的上面,然后將縱筋伸入節點區箍筋籠內;
(E)按設計要求的梁箍筋間距將梁箍筋均勻攤開,并綁扎成梁鋼筋骨架;梁如果有縱向構造鋼筋和S形聯系箍筋也綁扎到梁箍上分別勾住梁箍的豎肢;
(F)核對完梁的鋼筋規格后,卸掉支撐梁筋的短圓鋼,將梁筋和節點箍筋籠一起沉入模內;
(G)用鉛絲將箍筋籠與柱縱筋綁扎起來;
(二)混凝土的運輸:根據運輸線路里程,確定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的數量;混凝土攪拌運輸車保證良好的工作狀態;
(三)混凝土的泵送
(1)現場按施工方案要求布管,布管前檢查管內是否有混凝土殘留物,為減少泵送的壓力損失管道固定要牢靠,尤其是斜管和垂直管;
(2)泵送前先用清水潤濕管道,再用水泥砂漿潤滑管道及泵機;
(3)料斗的混凝土量保持不低于上口20cm,以免泵機吸入率低或因吸入空氣而堵塞;
(4)在泵管架設部位鋪設竹膠板通道,預防接拆泵管時混凝土散落造成對鋼筋污染;轉動布料機時,用編織袋包裹好出料端,以免污染布料機旋轉范圍內未澆筑的梁板鋼筋;
(四)混凝土的澆搗
?(1)先澆筑豎向墻、柱,再澆筑水平梁、板、節點核芯區,有高低跨時,先澆筑低跨部位混凝土,在其初凝前澆筑高跨部位混凝土。當低跨部位有墻、柱高強度等級混凝土時,應先澆筑至低跨的板頂部位;
?(2)采用Φ50加長插入式振搗器振搗梁柱混凝土,對于節點區采取Φ30加長插入式振搗器振搗;
?(3)、振搗器應該快插慢拔,每振搗點停留時間需要20~30秒,振搗間距不大于50㎝,振搗棒應插入下一層50㎝深;
?(4)施工區域劃分原則:以區域內澆筑的高、低等級的混凝土最后澆筑時間差不超過凝結時間扣除2h為宜;施工時,為確保混凝土施工縫接槎質量,采用塔吊機動進行施工縫接槎的澆筑,以控制混凝土初凝時間的不穩定性;
(5)澆筑墻、柱混凝土時,分層澆筑振搗;在混凝土初凝前,隨之澆筑梁板;澆筑時對墻梁、柱梁節點鋼筋密集的核心區、不同強度混凝土交界處,加強振搗,杜絕漏振現象,確保節點核芯區混凝土的密實性和設計強度;
(五)混凝土的養護
?(1)混凝土澆筑完畢后,表面養護采取覆蓋塑料薄膜加蓋草袋灑水養護,防止混凝土內部水分蒸發,并保持混凝土表面濕潤;
(2)對于樓板混凝土初凝前終凝后應加強二次抹面,封閉表面干縮裂縫;終凝后表面加強覆蓋養護期不少于14天;
(3)對于墻板混凝土,在澆筑混凝土前就在模板外側懸掛濕草簾或草袋,防止水分散發,同時確保模板不吸水、不漏漿;混凝土終凝后,除保持兩側草簾潮濕以外,應不斷從頂面澆水養護,養護齡期不少于14天,模板拆除不早于5天;
(六)節點鋼筋構造措施
(1)假設X方向為主框架,在節點區,Y方向的梁的上部和下部鋼筋,必須從X方向的梁的上部鋼筋的下面和下部鋼筋的上面穿過;
(2)梁的鋼筋伸進梁柱節點區,避開柱的豎向鋼筋和箍筋;
(3)鋼筋在節點區的錨固長度必須滿足規范要求。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通鑫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未經南通鑫金建設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2276.X/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