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及其制備方法無效
申請號: | 201310361425.0 | 申請日: | 2013-08-19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0870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發明(設計)人: | 官夢芹;蔣卓君;方云輝;陳小路;蘇晉升;林艷梅;郭毅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科之杰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C08F283/06 | 分類號: | C08F283/06;C08F220/18;C08F220/28;C08F220/14;C08F4/40;C04B24/26;C04B103/30 |
代理公司: | 廈門市新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廖吉保 |
地址: | 361100 福建省廈門市*** | 國省代碼: | 福建;35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羧酸 性能 水劑 及其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化學建材建筑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聚醚類聚羧酸系減水劑具有很高的減水率和保坍能力,其應用越來越廣泛。現有技術中,出現多種具有不同分子結構及性能特點的聚羧酸系減水劑,但存在對某些水泥適應性不強,對含泥量較高、石粉含量較高的混凝土易出現保坍性能不足等缺陷,同時,因減水率高,也易出現泌水現象,尤其在中低標號的混凝土配比中,和易性不好。
公開號CN101530760A公開一種以烯丙基聚乙二醇與不飽和羧酸或其衍生物在50~80℃的溫度及氧化還原體系催化劑作用下,共聚?3~5小時合成一種高效聚醚類減水劑的方法。其缺陷在于:該方法的加熱溫度較高,能耗較大,增加了生產成本。
公開號CN102993384A公開一種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的制備方法,其合成方法是在通有氮氣的烯丙基聚氧乙烯醚、雙氧水和去離子水混合液中,反應溫度為70~80℃,滴加丙烯酸和巰基乙酸。其缺陷在于:該方法合成的減水劑需要通入氮氣,反應溫度高且不容易控制,也增加了生產成本,且產品的保坍效果不佳。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減水率、保坍性能好、適應性強的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及其制備方法。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的解決方案為:
一種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共聚反應:將不飽和聚醚大單體A和水加入反應器中,攪拌均勻溶解后,加入引發劑F過氧化氫;再分別滴加不飽和羧酸或不飽和羧酸酐類小單體B、不飽和羧酸酯類小單體C、引發劑D的水溶液、引發劑E的水溶液和分子量調節劑的水溶液,在10~40℃室溫下反應3~5小時,得到共聚產物;
步驟二,中和反應:用氫氧化鈉將共聚產物的pH值調整到6~7,得到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
進一步,共聚反應過程中不飽和聚醚大單體A和不飽和羧酸或不飽和羧酸酐類小單體B的質量比為A:(B+C)=25:(2~5),引發劑的質量比為D:(E+F)=3:(2~5),D+E+F的總質量占A+B+C總質量的0.5%~2.0%,分子量調節劑占A+B+C總質量的0.2%~1.5%。
進一步,不飽和聚醚大單體A為3-甲基-3-丁烯-1-聚氧乙烯基醚TPEG、烯丙基聚氧乙烯基醚APEG、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基醚HPEG中的一種或兩種。
進一步,3-甲基-3-丁烯-1-聚氧乙烯基醚TPEG、烯丙基聚氧乙烯基醚APEG、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基醚HPEG的分子量均為800~3000。
進一步,不飽和羧酸或不飽和羧酸酐類小單體B為甲基丙烯酸、丙烯酸、馬來酸酐、衣康酸中的一種或多種組合。
進一步,不飽和羧酸酯類小單體C為丙烯酸異辛酯、甲基丙烯酸異辛酯、丙烯酸羥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羥乙酯中的一種。
進一步,分子量調節劑為巰基乙酸、巰基丙酸、異丙醇、磷酸三鈉、甲酸鈉、乙酸鈉、十二硫醇中的一種。
進一步,引發劑D為過硫酸銨、過硫酸鉀、過硫酸鈉中的一種。
進一步,引發劑E為抗壞血酸、吊白塊、亞硫酸氫鈉、焦亞硫酸鈉中的一種。
本發明采用上訴方案后,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一,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在常溫10~40℃下合成,且可根據不同季節調整具體合成配方,最終使得在不同季節均實現無熱源聚合,降低了能耗,節約了生產成本;
二,通過引發劑復合,在兩種氧化劑和一種還原劑的共同作用下,大大提高了產品的轉化率,控制了聚羧酸減水劑的分子量分布,提高了減水率和適應性;
三,通過引入不飽羧酸酯類小單體,將酯類單體引入到聚羧酸的主鏈上,酯基在堿性條件下慢慢水解,釋放出羧酸根離子,提高了產品的保坍性能。
而且,通過上述方法制備的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具有更好的減水性、保坍性、分散性及和易性。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詳細描述。
實施例一
一種聚羧酸高性能減水劑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科之杰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未經科之杰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142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