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有效
申請號: | 201310360023.9 | 申請日: | 2013-08-16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44916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發明(設計)人: | 文亮;衡永志;任鴻 | 申請(專利權)人: | 霍山抱兒鐘秀茶業有限公司 |
主分類號: | A23F3/06 | 分類號: | A23F3/06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地址: | 237200 安徽省六安市霍山***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手工 加工 方法 | ||
1.一種手工黃茶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鮮葉采摘——鮮葉清洗——曬青——初炒——做形——攤涼——初烘——一次悶黃——復烘——二次悶黃——揀剔——復火提香,
(1)鮮葉采摘:在清明與谷雨之間采摘,采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為標準,做到四不采:即露水葉不采,病蟲害葉不采,紫色芽葉不采,無芽不采,要求芽葉大小一致,長度在2.5-3.5cm,采用提采法,杜絕切采法,防止芽蹄紅變;
(2)鮮葉清洗:鮮葉采收回來后,應立即用水進行浸泡,時間在5~10分鐘,浸泡清洗后的鮮葉立即用脫水機進行脫水,將浸泡產生的水從鮮葉上快速脫去,將脫水后的茶葉立即薄攤在團簸內,晾干;
(3)曬青:將清洗后晾干的鮮葉置于陽光下曬青,曬至茶葉變軟,發出青香即可付制;
(4)初炒:將鍋溫至120-130℃,一次投葉量在20-30克,將經過曬青后的鮮葉在鍋內進行挑、撥、抖炒制,使得充分散失水分,當鮮葉的葉色由綠變為暗綠,即可出鍋;
(5)做形:將鍋升溫至95-105℃,將經過殺青的鮮葉投入鍋內,茶葉在鍋內進行撥、抖、捺炒制,主要目的是做形,使芽葉縐縮形似雀舌,發出清香即可出鍋;
(6)攤涼:將經過做形后的茶葉進行攤涼,攤放時間15-20分鐘,厚度1厘米,待茶葉冷軟上烘;
(7)初烘:初烘溫度在110~130℃,每烘籠投葉量在4-5鍋殺青葉,采取高溫、勤翻、快烘,需要做到2分鐘翻一次,烘至稍有刺手感,6~7成干時下烘,并收集在初烘過程中產生的水蒸氣,經冷凝保存;
(8)一次悶黃:悶黃是黃芽的關鍵措施,初烘下烘后,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30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直至葉色微黃,花香顯露;
(9)復烘:復烘溫度85~95℃,投葉量0.5-0.75公斤,復烘時做到3-4分鐘翻一次,動作要輕快,復烘時間約10~18分鐘,烘至九成干;
(10)二次悶黃:將經過復烘后的茶葉進行二次悶黃,將茶葉,趁熱攤放于團簸內,厚度10~15厘米左右,在需要悶黃的茶葉上,均勻噴灑上初烘過程中收集的冷凝蒸汽,在茶葉上覆蓋八成干的棉濕布,放置于溫室內20-25小時,保持溫室溫度在20~35℃,至茶色至黃綠潤澤;
(11)揀剔:揀去飄葉、黃片雜質;
(12)復火提香:復火是茶葉香氣高低的關鍵工序,烘籠溫度在75-80℃,一次投葉量1.5-2公斤,做到翻烘輕、快、勤,直至手捻茶葉成末,茶香濃郁,白毫顯露,下烘,趁熱裝筒密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霍山抱兒鐘秀茶業有限公司,未經霍山抱兒鐘秀茶業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60023.9/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