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車輛用并聯行星輪系變速器的液壓控制系統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59137.1 | 申請日: | 2013-08-1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9817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0 |
| 發明(設計)人: | 孫保群;汪韶杰;夏光;李磊;彭建剛;盛楠;王陽洋 | 申請(專利權)人: | 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工大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H61/40 | 分類號: | F16H61/40;F16H61/18 |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專利事務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貞 |
| 地址: | 230009 安***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車輛 并聯 行星 變速器 液壓 控制系統 | ||
1.車輛用并聯行星輪系變速器的液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控滑閥(11);三個雙向作用油缸,分別為第一雙向油缸(12)、第二雙向油缸(13)和第三雙向油缸(14);四個單向作用油缸,分別為第一單向油缸(15)、第二單向油缸(16)、第三單向油缸(17)和第四單向油缸(18);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兩個蓄能器,分別為第一蓄能器(20)和第二蓄能器(21);三個梭閥,分別為第一梭閥(22)、第二梭閥(23)和第三梭閥(24);外控型2位5通滑閥(25);兩個單向閥,分別為第一單向閥(26)和第二單向閥(37);四個外控型2位3通電磁閥,分別為第一2位3通電磁閥(27)、第二2位3通電磁閥(38)、第三2位3通電磁閥(39)和第四2位3通電磁閥(40);七個外控型2位3通滑閥,分別為第一滑閥(30)、第二滑閥(31)、第三滑閥(32)、第四滑閥(33)、第五滑閥(34)、第六滑閥(35)和第七滑閥(36);兩個外控型2位3通滑閥式互鎖閥,分別為第一互鎖閥(28)和第二互鎖閥(29);四個內控型脈寬調制式(PWM)電磁溢流閥,分別為第一溢流閥(41)、第二溢流閥(42)、第三溢流閥(43)和第四溢流閥(44);高壓油管(301),倒擋油管(302),前進擋油管(303)和控制油管(304);
所述手控滑閥(11)為4位5通滑閥,其第二進油口P2連通著高壓油管(301),回油口T為泄油口,第一出油口A連通著倒擋油管(302),第二出油口B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
所述第一雙向油缸(12)的無桿腔連通著外控型2位5通滑閥(25)的第一油口A,其有桿腔連通著外控型2位5通滑閥(25)的第二油口B,外控型2位5通滑閥(25)的進油口P連通著第一滑閥(30)的油口A,第一滑閥(30)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一滑閥(30)的控制油口X連通著第二2位3通電磁閥(38)的油口A,第二2位3通電磁閥(38)的進油口P連通著控制油管(304);控制油管(304)連通著低壓油管(202)的一端;
所述第二雙向油缸(13)的無桿腔連通著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第一油口A1,其有桿腔連通著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第二油口B1,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第一進油口P1連通著第二滑閥(31)的油口A,第二滑閥(31)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二滑閥(31)的控制油口X連通著第三2位3通電磁閥(39)的油口A,第三2位3通電磁閥(39)的進油口P連通著控制油管(304);
所述第三雙向油缸(14)的無桿腔連通著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第三油口A2,其有桿腔連通著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第四油口B2,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第二進油口P2連通著第三滑閥(32)的油口A,第三滑閥(32)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三滑閥(32)的控制油口X連通著第四2位3通電磁閥(40)的油口A,第四2位3通電磁閥(40)的進油口P連通著控制油管(304);
所述外控型2位9通滑閥(19)的控制油口X同時連通著第一2位3通電磁閥(27)的油口A和第一梭閥(22)的第二進油口P2,第一2位3通電磁閥(27)的進油口P連通著控制油管(304);第一梭閥(22)的第一進油口P1同時連通著倒擋油管(302)的一端和第二單向閥(37)的進油口P,第一梭閥(22)的油口A同時連通著第一單向閥(26)的油口A和外控型2位5通滑閥(25)的控制油口X;
所述第一單向油缸(15)的油口A同時連通著第二梭閥(23)的第一進油口P1、第一互鎖閥(28)的第一油口A、第一互鎖閥(28)的第一控制油口X和第四滑閥(33)的油口A,第四滑閥(33)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四滑閥(33)的控制油口X同時連通著第一溢流閥(41)的進油口P和控制油管(304);
所述第二單向油缸(16)的油口A同時連通著第二梭閥(23)的第二進油口P2、第一互鎖閥(28)的第二油口B、第一互鎖閥(28)的第二控制油口Y和第五滑閥(34)的油口A,第五滑閥(34)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五滑閥(34)的控制油口X同時連通著第二溢流閥(42)的進油口P和控制油管(304);所述第二梭閥(23)的油口A連通著第一蓄能器(20)的油口A;
所述第三單向油缸(17)的油口A同時連通著第三梭閥(24)的第一進油口P1、第二互鎖閥(29)的第一油口A、第二互鎖閥(29)的第一控制油口X和第六滑閥(35)的油口A,第六滑閥(35)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六滑閥(35)的控制油口X同時連通著第三溢流閥(43)的進油口P和控制油管(304);
所述第四單向油缸(18)的油口A同時連通著第三梭閥(24)的第二進油口P2、第二互鎖閥(29)的第二油口B、第二互鎖閥(29)的第二控制油口Y和第七滑閥(36)的油口A,第七滑閥(36)的進油口P連通著前進擋油管(303);第七滑閥(36)的控制油口X同時連通著第四溢流閥(44)的進油口P和控制油管(304);所述第三梭閥(24)的油口A連通著第二蓄能器(21)的油口A。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工大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經合肥工業大學;合肥工大汽車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59137.1/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