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水蛭苗孵化池結構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340575.3 | 申請日: | 2013-08-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35978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2-11 |
| 發明(設計)人: | 袁阿林 | 申請(專利權)人: | 袁阿林 |
| 主分類號: | A01K67/033 | 分類號: | A01K67/033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25500 江蘇***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水蛭 孵化 結構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水蛭養殖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水蛭苗孵化池結構。
背景技術
中國發明專利CN101627747A,于是2010年1月20日公開了“水蛭孵化育苗方法”,包括選種、消毒、投種、交配產卵、繭卵整理、孵化房孵化、孵化出苗,該專利方法需要將繭卵移送到孵化房內孵化,然后又要將孵化出的水蛭苗移送到水蛭苗養殖池中,不僅工作量大、成本高,而且有可能在搬運過程中給水蛭繭卵和水蛭苗造成不良影響,降低水蛭的孵化率。
發明內容
針對以上現有水蛭孵化育苗方法和設備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水蛭苗孵化池結構。
本發明的目的是通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水蛭苗孵化池結構,包括設為矩形或方形結構的水蛭苗孵化池,所述水蛭苗孵化池內設有多個截面為梯形結構的水蛭苗孵化隴,多個孵化隴相互平行設置,每一個孵化隴的上表面都鋪設有塑料薄膜。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水蛭苗孵化隴的高度設為80至100厘米,孵化隴上表面的寬度設為50至60厘米,孵化隴下底面的寬度設為120至150厘米。
作為本發明的優選技術方案,所述相鄰兩個水蛭苗孵化隴之間的最小間距設為50至60厘米。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相對于現有技術,本發明是在水蛭養殖池內建設水蛭苗孵化池,孵化池內建造多個水蛭苗孵化隴,孵化隴之間設為排水溝,通過排水溝適時進行注水和排水,孵出的水蛭苗直接在養殖池中生長。
本發明不需要采用傳統方法將水蛭繭卵移送到孵化房內孵化,也不要將孵化出的水蛭苗移送到養殖池中。本發明不僅工作量減小、成本降低,而且避免了傳統搬運過程中可能給水蛭繭卵和水蛭苗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了水蛭的孵化率。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水蛭苗孵化池結構,包括設為矩形或方形結構的水蛭苗孵化池1,孵化池1內設有多個截面為梯形結構的水蛭苗孵化隴2,多個孵化隴2相互平行設置,每一個孵化隴2的上表面3都鋪設有塑料薄膜。
本實施例中,所述水蛭苗孵化隴2的高度設為80至100厘米,孵化隴2上表面3的寬度設為50至60厘米,孵化隴2下底面5的寬度設為120至150厘米。所述相鄰兩個水蛭苗孵化隴2之間的最小間距設為50至60厘米。
本發明相鄰兩個孵化隴2之間設為排水溝,通過向排水溝內適時注水和排水進行水蛭苗孵化管理,排水溝注水高度一般小于孵化隴2高度的一半,孵出的水蛭苗可以直接在養殖池中生長。本發明不需要采用傳統方法將水蛭繭卵移送到孵化房內孵化,也不要將孵化出的水蛭苗移送到養殖池中,不僅工作量減小、成本降低,而且避免了傳統搬運過程中可能給水蛭繭卵和水蛭苗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了水蛭的孵化率。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袁阿林,未經袁阿林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40575.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水蛭人工養殖方法及人工養殖裝置
- 下一篇:一種水產養殖池用平行線型供氧系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