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巖石吊掛固定裝置及方法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338487.X | 申請日: | 2013-08-0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8864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13 |
| 發(fā)明(設計)人: | 文柏茂;昌海軍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西稀有金屬鎢業(y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F16G11/04 | 分類號: | F16G11/04;E21F17/00 |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 36122 | 代理人: | 歐陽沁 |
| 地址: | 330046 ***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巖石 吊掛 固定 裝置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礦山機械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巖石吊掛固定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井下采礦出礦作業(yè)用電耙出礦時,?需要在采場巖石中固定懸掛電耙耙斗,?目前普遍采用廠家配套的拉桿式電耙葫蘆掛鉤,如附圖1所示,該拉桿式電耙葫蘆掛鉤由孔底楔鐵12、38mm開口套管13、24mm的聯(lián)結拉桿14、孔壁鐵肩15、電耙葫蘆拉環(huán)16組成,安裝在孔徑為40mm、孔深600mm的預先鉆好的鉆孔11中,電耙葫蘆掛在拉環(huán)16中,給電耙耙斗運行導向。該發(fā)明的技術原理是:38mm開口套管13與孔壁鐵肩15焊接為一個整體部分Ⅰ,孔底楔鐵12與24mm的聯(lián)結拉桿14、電耙葫蘆拉環(huán)16焊接另一個整體部分Ⅱ。Ⅰ套在Ⅱ的拉桿外組成一個整體的拉桿式電耙葫蘆掛鉤Ⅲ。將Ⅲ放入鉆孔中,用錘將Ⅰ往孔內(nèi)錘緊,依據(jù)孔底楔鐵2使38mm開口套管13漲開固定在鉆孔壁上。電耙葫蘆掛在電耙葫蘆拉環(huán)16上,因拉力朝孔外,將Ⅱ朝外拉動,使孔底楔鐵12將38mm開口套管13更加漲緊在固定在鉆孔壁上。由于該裝置較長,因此安裝鉆孔需要打得較深;由于各部件間通過焊接的方式連接,電焊聯(lián)結處易脫焊損壞;且該裝置是一次性的,不能回收造成了成本的浪費。
發(fā)明內(nèi)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巖石吊掛固定裝置及方法,該裝置體積小,不需要焊接,安裝方便牢固,易于拆卸。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巖石吊掛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固定鋼絲繩的套管、斜鐵、鋼絲繩、鋼絲繩卡,所述套管內(nèi)孔為錐形孔,所述斜鐵為兩塊,分別為用于將鋼絲繩緊固在的套管內(nèi)及用于將套管緊固在基巖鉆孔內(nèi),所述綱絲繩的一端通過斜鐵固定在套管錐形孔內(nèi),另一端的尾端繞成環(huán)狀并通過鋼絲繩卡卡牢用于懸掛電耙葫蘆。
為方便套管卡緊在鉆孔內(nèi),所述套管長度的三分之二為圓錐體,剩下的三分一與圓錐體底端相接為圓柱體,圓錐體的錐度為4-5度,所述套管內(nèi)開錐形孔的錐度為1-2度,圓柱體端的錐形孔為大孔徑端。
一種采用上述巖石吊掛固定裝置的吊掛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用鉆頭在基巖中鉆好鉆孔;
(2)?將鋼絲繩穿入套管的內(nèi)孔,一端留出長度約10mm,另一端的鋼絲繩尾端繞成環(huán)狀并用鋼絲卡卡牢固用于懸掛電耙葫蘆,把斜鐵楔入在套管大孔徑端固緊鋼絲繩;
(3)將上述鋼絲繩與套管的組合體置入鉆孔內(nèi),將繞成環(huán)狀的鋼絲繩一端留在孔外,用斜鐵楔緊,將套管與鋼絲繩的組合體固定在鉆孔中;
(4)需移動時,只要松脫斜鐵,便可拿出套管與鋼絲繩的組合體,在下一個鉆孔內(nèi),按上述步驟固定使用。
進一步地,所述鉆孔深度為150-200mm。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
裝置結構簡單、實用,投入費用低;本裝置可回收重復使用、節(jié)約生產(chǎn)成本;體積小,安裝方便牢固。
附圖說明
附圖1、拉桿式電耙葫蘆掛鉤示意圖;
附圖2、本發(fā)明巖石吊掛固定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本發(fā)明巖石吊掛固定裝置中套管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4、附圖3中A-A部剖面圖;
附圖5、附圖3中B-B部剖面圖;
圖中:1、鉆孔,2、斜鐵,3、套管,4、基巖,5、斜鐵,6、鋼絲繩,7、鋼絲繩卡,11、40mm鉆孔,12、38mm孔底楔鐵,13、開口套管,14、24mm聯(lián)結拉桿,15、孔壁鐵肩,?16、電耙葫蘆拉環(huán)。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fā)明是一種在巖石中固定掛鉤的裝置,由鉆孔1、用于卡緊鋼絲繩的斜鐵2、套管3、用于卡緊套管的斜鐵5、鋼絲繩6、鋼絲繩卡7組成。套管3由36mm圓鋼制成,長度10cm,套管長度的2/3為圓錐體,圓錐體的錐度為4-5度,套管剩下的1/3為圓柱體,圓錐體的底端與圓柱體相接,套管沿中心軸線鉆錐形內(nèi)孔,孔的錐度為1-2度,圓柱體端的錐形內(nèi)孔為大孔徑端,圓錐體端的錐形內(nèi)孔為小孔徑端,小孔徑比所用鋼絲繩大1mm,鋼絲繩的直徑為12-14mm,以便鋼絲繩穿入。使用時先將鋼絲繩6的一段置入套管3內(nèi),并使鋼絲繩在錐形內(nèi)孔的大孔徑端留出長度約為10mm,在套管的圓柱體端的錐形孔內(nèi)置入斜鐵2用于將鋼絲繩夾緊在套管內(nèi),然后把套管的圓柱體端置入預先打好的基巖4鉆孔1內(nèi),在套管錐形體端與鉆孔間放入斜鐵5,將套管卡緊在鉆孔內(nèi),露在鉆孔外面的鋼絲繩6繞成環(huán)狀,用鋼絲卡7卡牢固,用于懸掛電耙葫蘆。
裝置制作及安裝操作步驟:1、用40mm鉆頭,在基巖4中鉆好深度150-200mm鉆孔1;2、將鋼絲繩6穿入事先加工好的套管3的內(nèi)孔,在套管內(nèi)孔大孔徑端的鋼絲繩留出長度約10mm,將斜鐵2楔入在套管大孔徑端固緊鋼絲繩;在套管內(nèi)孔小孔徑端留適當長度,將鋼絲繩繞成環(huán)狀,用鋼絲卡7卡牢固,用于懸掛電耙葫蘆;3、將鋼絲繩與套管的組合體置入鉆孔內(nèi),大頭置于孔底,繞成環(huán)狀的鋼絲繩留在孔外,用斜鐵5楔緊,將套管與鋼絲繩的組合體固定在鉆孔中;4、需移動時,只要松脫斜鐵5,便可拿出套管與鋼絲繩的組合體,在下一個鉆孔內(nèi),按上述步驟固定使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西稀有金屬鎢業(y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jīng)江西稀有金屬鎢業(yè)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38487.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