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復合材料陰模的制備方法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335437.6 | 申請日: | 2013-08-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0703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fā)明(設計)人: | 陳吉科;李恒國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京甬博數(shù)控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29C33/38 | 分類號: | B29C33/38 |
| 代理公司: | 南京正聯(lián)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2243 | 代理人: | 顧伯興 |
| 地址: | 211200 江蘇省南***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復合材料 陰模 制備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制備陰模的工藝,尤其是涉及一種船舶、船舶、飛機、風電葉片、汽車、衛(wèi)浴等適合復合材料生產的陰模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依據現(xiàn)有的材料和設備無法一步到位直接生產復合材料陰模,基于當前陰模生產的工藝,是通過陽模來制作陰模的,所以先制作陽模,因此,陽模也稱之為胎模或過度模,陽模只是起到一個過度作用。陽模與最終的產品一致,但是陽模需加裝法蘭邊,因此,也有人在產品加上法蘭邊翻制陰模。
陰模,通常稱之為模具,是制作產品所用,它是通過陽模翻制而來的,它的形狀與產品正好相反,如產品為凸陰模則為凹,如產品為凹陰模則為凸出,英文譯為MOLD,所以產品的來歷一般遵循以下規(guī)則:即陽模(PLUG)----?>模具(MOLD)---->產品(MOLDING)。??
在中國專利文獻CN102794838A中,公開了一種游艇殼體的復合陽模及其制作方法,其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游艇殼體的復合陽模的制作方法是:
步驟一、用杉木板貼覆固定連接在基礎鋼架的上面,用數(shù)控加工中心將杉木板的外表面切削加工成倒扣的船體形狀,由此在基礎鋼架上面獲得船形的木板層;所述基礎鋼架(1)為由角鋼焊接構成的上面呈船底形的析架;
步驟二、在木板層的外表面上用氯丁膠勃貼一層硬質聚氨醋泡沫塑料,用數(shù)控加工中心將硬質聚氨醋泡沫塑料的外表面切削加工成等厚的倒扣的船體形狀層,由此在木板層的外表面獲得一層等厚船形的泡沫層;
步驟三、在泡沫層的外表面上涂覆由環(huán)氧樹脂加玻璃纖維簾布構成的環(huán)氧玻璃鋼層,室溫靜置12小時固化,由此在泡沫層的外表面獲得一層玻璃鋼層;
步驟四、在玻璃鋼層的外表面上涂覆厚度為8-15毫米的環(huán)氧樹脂糊狀泥層,室溫靜置24小時固化,之后,用數(shù)控加工中心將環(huán)氧樹脂糊狀泥固化層的外表面切削加工成厚度為5毫米的倒扣的船體形狀層,由此在玻璃鋼層(4)的外表面獲得一層代木層;
步驟五、在代木層(5)的外表面上均勻噴涂厚度為0.5-1毫米的不飽和聚醋樹脂層,室溫靜置24小時固化,由此在代木層的外表面獲得一層膠衣層。
上述技術方案雖然提供了一種品質高、壽命長、成本低的游艇殼體的復合陽模制作方法,但是并沒有披露具體采用怎樣的技術方案來制作陰模。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周期短、勞動強度低、成本低的復合材料陰模的制備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復合材料陰模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上脫模蠟:在陽模的表面上蠟,一次上蠟后,隔15分鐘后,再上下一次蠟,若干次上蠟后再進行后續(xù)步驟;
在陽模的表面上蠟,需要有更多的時間讓陽模表面進行更充分的吸收,經多次研究實驗表明,15分鐘時間最適宜;
(2)模具膠衣噴涂:在上完蠟的陽模表面噴涂模具膠衣,進行多次噴涂,待一次噴涂的模具膠衣完全固化后繼續(xù)下一次噴涂,噴涂厚度為1mm±0.2;
(3)表面積層:待模具膠衣完全固化后,鋪設一層表面氈,再連續(xù)鋪設兩層短切氈;
(4)結構積層:完成步驟(3)后,通過積層方法使用Sphere.Core?SBC材料積層,積層厚度一次可達10mm±1。
結構積層是指通過積層方法使模具能夠一定的鋼性和強度要求,鋼性要求通過工藝改良使用Sphere.Core?SBC材料積層,Sphere.Core?SBC是一種特別適用于加工具有高尺寸穩(wěn)定性及高沖擊強度模具的材料,使用該材料進行模具的制作可以保證模具快速完成,同時材料對于所使用的樹脂并沒有特殊要求,在使用常規(guī)樹脂及工具的條件下即可保證模具的收縮降低,同時可以濕壓濕進行積層并可控制反應放熱。
做制成的模具具有優(yōu)異的表面,減少纖維紋路及后加強結構紋路在模具表面的滲出,模具所具有的高抗沖擊性能減少了在脫模過程中所產生的沖擊力對模具的損傷,同時材料具有很好的延展性,使得該產品對于復雜形狀的模具仍然具有良好的實用性,積層厚度一次可達10mm±1厚。
傳統(tǒng)工藝達到同樣的厚度要求需鋪設450g/m2短切氈10層以上,且每次最多鋪設三層才能滿足表面效果和放熱要求,此步驟較傳統(tǒng)工藝可節(jié)省材料50%以上,工期縮短約60%。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京甬博數(shù)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經南京甬博數(shù)控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35437.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一種斜切邊噴嘴注塑模具
- 下一篇:一種雙型腔模具的料道結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