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γ-Fe2O3納米粒子間接富集免疫磁分離的致病菌檢測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326609.3 | 申請日: | 2013-07-3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24371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04 |
| 發明(設計)人: | 張錦勝;唐群;賴衛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南昌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21/31 | 分類號: | G01N21/31 |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達專利事務所 36111 | 代理人: | 劉凌峰 |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國省代碼: | 江西;36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fe sub 納米 粒子 間接 富集 免疫 分離 致病菌 檢測 方法 | ||
1.一種基于γ-Fe2O3納米粒子間接富集免疫磁分離的致病菌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將檢測目標菌與目標菌的第1抗體結合形成1抗復合物;
2)檢測目標菌的1抗抗體,即2抗特異性免疫磁珠的制備;目標菌先與1抗結合形成復合物,用2抗特異性免疫磁珠富集、分離,1抗起信號放大作用;在本方法中,特異性免疫磁珠采用納米材料制備,即是富集分離的手段,也是信號放大的載體,因此,在此也稱為納米探針;
3)將目標菌1抗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在固相載體上的固定;
4)免疫磁珠富集目標菌株,并分離:將第2步制得的2抗免疫磁珠加入到第1步結合了1抗的待檢樣品,充分混合震蕩,抓取目標菌后通過施加外加磁場,則磁珠就匯集到磁場一邊,吸走上清液則分離出磁珠,若待檢樣本中有目標菌,目標菌首先與1抗結合形成1抗復合物,在加入2抗磁珠后,通過2抗與1抗的相互作用,從而捕獲1抗復合物,被磁珠所富集,加無菌的去離子水則形成目標菌的磁珠懸濁液;
5)將富集的磁珠懸濁液加到第3步固定了1抗的單克隆抗體的固相載體上,若待檢樣品中存在目標菌則形成雙抗夾心,用無菌的去離子水清洗,則沒有抓取到目標菌的磁珠就被洗掉,若不存在目標菌,則所有磁珠都被洗掉;
6)之后,用洗脫劑將固定板上的雙抗夾心的磁珠洗下來,用外加磁場分離磁珠的方法用無菌的去離子水清洗掉離子和溶劑,如果還存在磁珠就是抓到目標菌的磁珠;
7)這部分磁珠,加入分析純的硝酸和硫酸進行硝化反應,使磁珠γ-Fe2O3轉變為三價鐵離子和二價鐵離子,中和過量酸后通過檢測方法檢測出鐵離子的量,從而可以算出磁珠的量,通過加標定量磁珠而在一定程度間接定量出目標菌的量。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γ-Fe2O3納米粒子間接富集免疫磁分離的致病菌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制作所述納米探針的核材為γ-Fe2O3納米粒子,納米粒徑小于1000納米。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γ-Fe2O3納米粒子間接富集免疫磁分離的致病菌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1抗指目標菌單克隆抗體,2抗指第1抗體的抗體,為單克隆或多克隆抗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γ-Fe2O3納米粒子間接富集免疫磁分離的致病菌檢測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方法為鄰二氮菲吸光光度法或硫氰酸鉀比色法。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南昌大學,未經南昌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26609.3/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基于納米管微系統的分子篩選方法及納米管微系統芯片
- 下一篇:帶電作業絕緣毯筒
- 一種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復相熱障涂層材料
- 無鉛[(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納米管及其制備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種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復合膜及其制備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熒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種(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備方法
- 熒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復合材料的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