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及處理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24212.0 | 申請日: | 2013-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0813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7 |
| 發明(設計)人: | 勞紅標;曹祺;戴海潤;奚曉東;段鳳君;陳偉 | 申請(專利權)人: | 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3/12 | 分類號: | C02F3/12;C02F101/16 |
| 代理公司: | 紹興市越興專利事務所 33220 | 代理人: | 鐘樺 |
| 地址: | 312073 浙***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生物降解 技術 降低 污水 氨氮量 曝氣池 處理 方法 |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污水的處理方法,尤其涉及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及處理方法。
?
背景技術
印染廢水的紡織工業污染的主要來源。隨著纖維產品、漿料、染料、化學助劑的大量應用,廢水的成分不斷發生變化,處理難度也有所提高。經過處理后出水氨氮量是衡量出水排放的指標之一。但按照傳統的污水處理,不僅存在出水氨氮指標波動較大,而且其氨氮量大大超過排放指標。因此對印染廢水進行經濟有效的處理且使氨氮量達到排放指標成為廢水處理的難題。
?
發明內容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及處理方法,其通過增設的回流管使曝氣池原本的推流式反應模式轉變為半混合式反應模式,從而使曝氣流道的各廊道內的COD、BOD、DO的指標分布發生變化,在曝氣流道內形成有利于微生物氨氮降解反應菌的生長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出水氨氮量使處理后的水達到排放標準。
本發明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包括曝氣池,所述曝氣池上安裝有出水管,所述曝氣池與泥水混合區相連;所述曝氣池內開設有曝氣流道,所述曝氣流道包括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第六廊道,且所述第一廊道、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第五廊道、第六廊道依次首尾相連,其中所述第一廊道與泥水混合區相連,所述第六廊道與出水管相連;所述第四廊道的末端或第五廊道的首端與回流管的一端相連,所述泥水混合區與回流管的另一端相連。
????所述曝氣池內開設有2條曝氣流道。
????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對污水的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將污水和污泥分別從進水口和進泥口輸送到泥水混合區進行混合,接著將混合有污泥的污水輸送到曝氣流道的第一廊道內曝氣,然后將混合有污泥的污水依次通過第二廊道、第三廊道、第四廊道曝氣;當混合有污泥的污水在第四廊道曝氣完后,在第四廊道的末端或第五廊道的首端混合有污泥的污水通過回流管回流到泥水混合區直接稀釋泥水混合區的污水,且與泥水混合區的污水通過曝氣流道再次曝氣;在第四廊道的末端或第五廊道的首端混合有污泥的污水未通過回流管回流的污水則依次通過第五廊道、第六廊道、出水管排出。
所述第四廊道的末端或第五廊道的首端混合有污泥的污水回流比為60%—100%。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本發明提供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及處理方法,其通過增設的回流管使曝氣池原本的推流式反應模式轉變為半混合式反應模式,從而使曝氣流道的各廊道內的COD、BOD、DO的指標分布發生變化,在曝氣流道內形成有利于微生物氨氮降解反應菌的生長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出水氨氮量使處理后的水達到排放標準。
?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結構示意圖。
?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是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包括曝氣池1,所述曝氣池1上安裝有出水管12,所述曝氣池1與泥水混合區11,所述曝氣池1內開設有2條曝氣流道。2條曝氣流道分布包括第一廊道21、第二廊道22、第三廊道23、第四廊道24、第五廊道25、第六廊道26,且所述第一廊道21、第二廊道22、第三廊道23、第四廊道24、第五廊道25、第六廊道25依次首尾相連,其中所述第一廊道21與泥水混合區11相連,所述第六廊道26與出水管12相連。所述第四廊道24的末端或第五廊道25的首端與回流管3的一端相連,所述泥水混合區11與回流管3的另一端相連。
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對污水的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首先將污水和污泥分別從進水口和進泥口輸送到泥水混合區11進行混合,接著將混合有污泥的污水輸送到曝氣流道的第一廊道21內曝氣,接著將混合有污泥的污水依次通過第二廊道22、第三廊道23、第四廊道24曝氣;當混合有污泥的污水在第四廊道24曝氣完后,在第四廊道24的末端或第五廊道25的首端混合有污泥的污水通過回流管3回流到泥水混合區11直接稀釋泥水混合區11的污水,且與泥水混合區11的污水通過曝氣流道再次曝氣;在第四廊道24的末端或第五廊道25的首端混合有污泥的污水未通過回流管3回流的污水則依次通過第五廊道25、第六廊道26、出水管12排出。所述第四廊道24的末端或第五廊道25的首端混合有污泥的污水回流比為60%—100%。
本實施例所述的氨氮生物降解技術降低污水氨氮量的曝氣池及處理方法,其通過增設的回流管使曝氣池原本的推流式反應模式轉變為半混合式反應模式,從而使曝氣流道的各廊道內的COD、BOD、DO的指標分布發生變化,在曝氣流道內形成有利于微生物氨氮降解反應菌的生長環境,從而大大降低出水氨氮量使處理后的水達到排放標準。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未經紹興水處理發展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24212.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高黎貢山古茶油制作工藝
- 下一篇:一種火鍋底料及其制備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