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干擾對齊方法和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23194.4 | 申請日: | 2013-07-29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48768B | 公開(公告)日: | 2018-10-30 |
| 發明(設計)人: | 王朝煒;蔡渃;孫濤;張驍;張英海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郵電大學 |
| 主分類號: | H04L25/03 | 分類號: | H04L25/03;H04B7/045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瑩 |
| 地址: | 100876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干擾 對齊 方法 裝置 | ||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干擾對齊方法和裝置,該方法包括:如果當前小區的用戶個數大于滿足小區間完全干擾對齊條件時的最大用戶個數,則:選擇所述當前小區的個用戶,確定該個用戶分別對應的接收預編碼矩陣;根據所述接收預編碼矩陣和所述當前小區的每一個用戶相對于所述當前小區的相鄰小區的基站的信道矩陣,確定第一發送預編碼矩陣;根據最大化信號泄露噪聲比原則確定第二發送預編碼矩陣;基于所述接收預編碼矩陣、所述第一發送預編碼矩陣以及所述第二發送預編碼矩陣進行干擾對齊。本發明在小區用戶數量大于實現小區間干擾對齊的最大用戶數的情況下,減少了系統的干擾泄露,降低了小區間干擾對系統吞吐量的影響,增加了頻譜效率。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干擾對齊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無線通信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能夠便捷高效地接入通信網絡,但同時也帶來了無線頻譜資源缺乏的現實和難題。由于頻譜資源的日益緊張,同時為了滿足對更高數據速率的要求,在下一代無線蜂窩系統中,引入了可以獲得更高頻譜效率的多天線技術,并普遍期望采用復用因子為1的方式進行組網。在這種場景下,多小區多天線系統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同頻干擾,而這種干擾甚至會嚴重地削弱多天線技術帶來的高頻譜效率。因此,對多小區多天線系統干擾信道的研究和多小區的干擾控制已經顯得尤為必要。
干擾對齊技術的提出就是為了解決多小區多天線系統的干擾問題,它將信號空間劃分為期望信號空間和干擾信號空間兩個部分,通過預編碼技術使干擾在接收端重疊,從而壓縮干擾所占的信號容量、消除干擾對期望信號的影響、實現提高信道容量的目的。目前,在空域上實現的干擾對齊方法大體分為以下兩種:集中式干擾對齊方法和分布式干擾對齊方法。集中式干擾對齊方法假設每個節點知道全局的信道狀態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每個節點通過全局的CSI來計算出能夠實現系統自由度最大的預編碼矩陣,利用預編碼矩陣將所有的干擾信號對齊,然后使用迫零(Zero Forcing,ZF)算法消除干擾。
然而,集中式干擾對齊方法的缺點在于,一方面每個節點需要知道CSI信息的條件會隨著節點的增多變得很難實現,其不僅極大的增大了反饋鏈路的開銷,而且還引起了時延問題;另一方面,當小區用戶數量大于實現小區間完全干擾對齊的最大用戶數的情況下,波束不一定有解,會造成干擾泄露,從而嚴重影響系統的吞吐量,使得干擾對齊失去了意義。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干擾對齊方法和裝置,以減少小區用戶數量大于實現小區間完全干擾對齊的最大用戶數的情況下引起的干擾泄露問題。
針對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干擾對齊方法,包括:如果當前小區的用戶個數大于滿足小區間完全干擾對齊條件時的最大用戶個數,則:
選擇所述當前小區的個用戶,確定該個用戶分別對應的接收預編碼矩陣;
根據所述接收預編碼矩陣和所述當前小區的每一個用戶相對于所述當前小區的相鄰小區的基站的信道矩陣,確定第一發送預編碼矩陣;
根據最大化信號泄露噪聲比原則確定第二發送預編碼矩陣;
基于所述接收預編碼矩陣、所述第一發送預編碼矩陣以及所述第二發送預編碼矩陣進行干擾對齊。
進一步地,所述最大用戶個數的確定方法為:基于所述相鄰小區的基站的天線數量、所述當前小區的用戶終端的天線數量以及所述相鄰小區的基站向所述用戶終端所發送的數據流的數量計算所述滿足小區間完全干擾對齊條件時的最大用戶個數。
進一步地,所述選擇所述當前小區的個用戶包括:
從當前小區中,選擇受到所述相鄰小區的干擾最嚴重的個用戶。
進一步地,所述確定該個用戶分別對應的接收預編碼矩陣包括:
根據所述個用戶中的每一個用戶相對于所述相鄰小區的基站的信道矩陣,確定其對應的接收預編碼矩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郵電大學,未經北京郵電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23194.4/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海底管道的三維測量裝置
- 下一篇:高度規多功能組合測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