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一種節(jié)能茶壺無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322490.2 | 申請日: | 2013-07-30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93350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20 |
| 發(fā)明(設計)人: | 李乃生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乃生 |
| 主分類號: | A47J27/212 | 分類號: | A47J27/212;A47J36/32;A47J36/14 |
| 代理公司: | 太原華弈知識產(chǎn)權代理事務所 14108 | 代理人: | 李建偉 |
| 地址: | 046000 山*** | 國省代碼: | 山西;1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節(jié)能 茶壺 | ||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一種家用容器,具體地說是一種節(jié)能茶壺。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在人們日常生活中,茶壺是一種不可缺少的用水、盛水、燒水工具,燒水用的茶壺已經(jīng)很長的發(fā)展歷史,而其結構經(jīng)過長期演變,并沒有實質性的變化,其結構簡單實用、操作簡單、成本低廉易于推廣。然后傳統(tǒng)茶壺普遍面臨一些技術上的不利因素,例如普通茶壺在燒水時,其出水口開啟造成熱量損耗,另外,現(xiàn)有茶壺大多不具有報警裝置,從而使水沸騰后不被察覺,造成熱量流失,有部分具有報警功能的茶壺,其報警口是一個空氣通孔,在沸騰前存在熱量的流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節(jié)能茶壺,它能實現(xiàn)沸水報警,且具有較低熱量損失。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一種節(jié)能茶壺,包括壺體、壺嘴、手柄及壺蓋,其特征在于,所述壺嘴頂部鉸接有一個氣蓋,該氣蓋為“L”狀,氣蓋一端連有牽引絲,該牽引絲另一端與手柄上的控制開關相連,所述控制開關活動連接于手柄上,所述壺蓋設有報警裝置,該報警裝置由上殼、下殼構成,上殼設有上口、下殼設有下口,所述上殼、下殼之間設有可移動的堵氣球。
上面所述牽引絲穿過手柄的內部空腔,與控制開關相連。
上面所述氣蓋的轉軸上還設有壓緊彈簧。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設置了由控制開關控制的氣蓋,使得壺嘴熱量控制可以方便地控制,而報警裝置內的堵氣球使得在水沸騰前的空氣通道關閉,從而減少了不必要的熱量損失。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節(jié)能茶壺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節(jié)能茶壺報警裝置處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一種節(jié)能茶壺,包括壺體13、壺嘴8、手柄7及壺蓋1,其特征在于,所述壺嘴8頂部鉸接有一個氣蓋9,該氣蓋9為“L”狀,氣蓋一端連有牽引絲10,該牽引絲10另一端與手柄上的控制開關4相連,所述控制開關4活動連接于手柄7上,所述壺蓋1設有報警裝置,該報警裝置由上殼2、下殼5構成,上殼2設有上口3、下殼5設有下口6,所述上殼2、下殼5之間設有可移動的堵氣球4。
牽引絲10穿過手柄7的內部空腔,與控制開關4相連。
氣蓋9的轉軸12上還設有壓緊彈簧11,壓緊彈簧11中部套在轉軸12上。
在茶壺燒水過程中,壺嘴8處由于氣蓋9封堵,并且壓緊彈簧11將壺嘴8壓緊,因此壺嘴8處水汽無法通過,報警裝置中設置有堵氣球4重力作用下將下口6堵住,防止了沸騰前的熱氣流失,當水沸騰后,茶壺內部氣壓加大,將堵氣球4沖開,通過報警裝置,實現(xiàn)鳴笛,報警裝置中除堵氣球4之外的部分屬于常規(guī)技術,這里不再詳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乃生,未經(jīng)李乃生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22490.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