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類緩控釋肥及其生產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315380.3 | 申請日: | 2013-07-2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341217B | 公開(公告)日: | 2017-11-21 |
| 發明(設計)人: | 孫瑞;王正銀;尹應武;張玉娟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英力生科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西南大學 |
| 主分類號: | C05G3/00 | 分類號: | C05G3/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100085 ***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類 新型 控釋 及其 生產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類新型緩控釋肥及生產方法,屬于農用化學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栽培植物的營養源主要是各種肥料和土壤,土壤為植物提供營養物質具有耗竭性和非均衡性,難以維系現代農業栽培植物的營養需求。因此,肥料類植物營養源成為調控植物營養和優質高產的主要物質。氮、磷、鉀和有機質是主要的肥料類植物營養源,植物可從自然界獲取或/和由人工施加獲得這些營養營養物質。肥料不僅是最重要的植物營養源,也是其他各種微生物、動物的直接或間接營養源,是生態食物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礎物質,是保證我國糧食和生態安全的戰略物質?;瘜W肥料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投入量最大的基礎物質,目前我國化肥生產、施用量為全球的三分之一,居第一位?;适┤胪寥篮螅捎诨首陨淼男阅芎屯寥拉h境條件等因素的制約,其當季作物的氮肥利用率僅有30%左右,鉀肥利用率僅有40%左右,磷肥利用率僅有10%左右。不僅造成了化肥的大量浪費,而且還會給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過度的化肥施用不但使土壤不堪重負、退化突顯,環境質量下降,而且造成資源過度消耗、經濟成本巨大。2009年,我國耕地化肥折純用量為每公頃444kg,遠遠超過了發達國家為防止水土污染而設置的每公頃225kg標準上線。肥料資源浪費嚴重,導致農業生產、加工、環保成本增加、效率降低、生態環境惡化。發展具有緩控釋作用的多功能營養源是提高養分利用率、減少化肥污染、實現中國農林牧副漁全面、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
氮是作物、微生物生長的最重要的營養元素,也是合成蛋白質的基礎物質。提高土壤有機質的含量,采用緩釋技術可以提高化學氮肥利用率,將纖維、木質素等生物質資源開發為緩釋、保水、保肥的多功能生態土壤改良劑及植物營養源,是值得鼓勵的,可以更好促進生態產業良性發展的研發方向。
磷是最重要的生命物質,我國可以經濟開采的磷礦儲量只剩下37億噸,僅占世界總量的5.8%,我國可經濟開采的磷礦資源難以維持30年,由于磷肥利用率低,以致大量磷素累積于土壤中。因此,開發具有促進土壤磷素釋放和磷素肥料緩控效的新型肥料,進而提高磷肥的利用率,充分利用土壤中大量富集的磷素,是解決我國磷肥消費過大、磷礦枯竭的有效途徑。
我國鉀鹽產量低,供需缺口大,鉀鹽的對外依存度高達70%。中國已成世界上最大的鉀鹽進口國和鉀鹽消費國,年進口量超過700萬噸,年消費已達1100萬噸(以氯化鉀實物計), 約占全球總消費量的20%。鉀資源的缺乏致使我國鉀肥還不能自給。然而,全國每年廢棄的秸稈中至少含有700萬噸以上鉀。我國鉀礦資源匱乏的局面將日趨嚴峻,因此,我國必須更加重視秸稈、土壤和礦物、廢棄物中鉀資源的循環利用。
有機肥料是農業生產發展的基礎,作物秸稈農田利用率也較低,一半以上的秸稈被焚燒掉了,生活垃圾和污泥未經處理露天堆放或填埋,不僅浪費資源,而且成為環境污染源。因此,急需充分利用生物有機質,改進有機肥利用方式,提高有機肥利用率,開發新型有機肥,實現生物質資源的循環利用。
肥料類植物營養源中,單一養分肥料存在著施肥繁雜、養分利用率低的問題,因而目前農作物多采用復合或復配肥料。為提高肥料利用率,科學家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研究緩控釋肥料,希望能開發出養分釋放適合植物營養需要、利用率高、對環境污染小的新型肥料。目前研發出的包裹型(肥包肥、硫包尿素等)、包膜型(樹脂包衣等)、生化穩定型(添加化學抑制劑)、化合型(脲甲醛)等產品,已可將肥料利用率提高10%-30%,雖然有部分應用,由于技術和經濟性的雙重制約很難推廣。因為,包膜控釋肥料的生產成本比常規肥料高1~2倍,或3~5倍以上。而采用添加抑制劑的非包膜緩控釋肥料成本雖然增加不多,但養分緩控釋效果不穩定。其次是產業化問題,包膜肥料生產工藝復雜,養分控制要求比較高,產業化研究與開發還比較滯后;成膜材料為難以降解的聚烯烴,存在二次污染;現有緩控釋肥料只是增長其釋放周期的無機肥,沒能真正實現有機-無機肥的有效融合,且其主要側重氮素養分,對磷鉀等養分的控釋研究較少。局限在以包膜控釋肥、特別是以控釋氮肥為主,單一控釋氮肥其它元素利用率不高、農業應用受限,難以滿足不同植物對多種養分的平衡和發展名、特、優農產品施肥技術的需要。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英力生科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西南大學,未經北京英力生科新材料技術有限公司;西南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15380.3/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