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明專利]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有效
| 申請?zhí)枺?/td> | 201310308503.0 | 申請日: | 2013-07-2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4372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09 |
| 發(fā)明(設計)人: | 何玉榮;高展;陳梅潔;安成;鄭艷;唐天琪 | 申請(專利權)人: |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 |
| 主分類號: | F03B13/00 | 分類號: | F03B13/00;F03B1/02;H02N2/18 |
| 代理公司: | 哈爾濱市松花江專利商標事務所 23109 | 代理人: | 張宏威 |
| 地址: | 150001 黑龍*** | 國省代碼: | 黑龍江;2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微型 水斗 pvdf 壓電 技術 復合 雨水 發(fā)電 裝置 | ||
1.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雨管道(6)的入水口設置水位自動控制單元,在水位自動控制單元的下方設置微型水斗發(fā)電單元,在排雨管道(6)的出水口設置PVDF壓電模塊發(fā)電單元;
水位自動控制單元包括浮球(1)、V型連桿(2)、具有通孔的隔板(5)、閥門(3)和磁鐵(4),
V型連桿(2)固定在排雨管道(6)的內(nèi)側(cè)壁上,V型連桿(2)的上分支和下分支沿固定在排雨管道(6)的支點上下轉(zhuǎn)動,V型連桿(2)下方設置有具有通孔的隔板(5),
具有通孔的隔板(5)嵌入排雨管道(6)的內(nèi)腔,閥門(3)與具有通孔的隔板(5)上的通孔相配合,閥門(3)的固定端與具有通孔的隔板(5)連接,閥門(3)的自由端通過繩索與V型連桿(2)的下分支連接;閥門(3)的自由端還通過繩索與浮球(1)的下端連接;磁鐵(4)設置在具有通孔的隔板(5)上表面的閥門(3)固定端位置;
微型水斗發(fā)電單元包括微型水斗輪轂(8)、m個微型水斗葉片(7)、主動輪(14)、從動輪(12)、皮帶(13)和水斗發(fā)電電路(11);m為大于或等20的正整數(shù);
沿微型水斗輪轂(8)圓周均勻設置m個微型水斗葉片(7),所有微型水斗葉片(7)的凹槽朝向一致,且保證任一時刻均有位于具有通孔的隔板(5)的通孔下方的微型水斗葉片(7),通孔下方的微型水斗葉片(7)的凹槽朝上;
微型水斗輪轂(8)的主軸上設置主動輪(14)、從動輪(12)設置在排雨管道(6)的外側(cè)壁上,主動輪(14)和從動輪(12)之間通過皮帶(13)配合聯(lián)動;從動輪(12)的動能輸出端連接水斗發(fā)電電路(11)的動能輸入端,水斗發(fā)電電路(11)輸出電能;
PVDF壓電模塊發(fā)電單元包括PVDF壓電膜(10)和PVDF發(fā)電電路(9),PVDF壓電膜(10)設置在微型水斗發(fā)電單元下方,并嵌入排雨管道(6)內(nèi),PVDF壓電膜(10)與具有通孔的隔板(5)平行;PVDF壓電膜(10)的雨水震動動能輸出端連接PVDF發(fā)電電路(9)的動能輸入端,PVDF發(fā)電電路(9)輸出電能。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浮球(1)的密度小于雨水的密度。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m=24。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通孔的隔板(5)的孔徑為3cm~5cm。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水斗發(fā)電電路(11)包括線圈和一對磁極,線圈設置在一對磁極之間,從動輪(12)的輸出軸帶動線圈旋轉(zhuǎn),從線圈的滑環(huán)輸出電能。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基于微型水斗與PVDF膜壓電技術的復合雨水發(fā)電裝置,其特征在于,PVDF發(fā)電電路(9)包括MAX1672穩(wěn)壓芯片、壓電膜輸出交流電源VS、蓄電池DS、電容C1、電容C2、電容C3、電容C4、電解電容C5、電容C6、電容C7、電容C8、電容C9、電阻R1、電阻R2、電阻R3、電阻R4、電阻R5、電阻R6、線圈L1、二極管D1、二極管D1、二極管D2、二極管D3、穩(wěn)壓二極管D4和穩(wěn)壓二極管D5;
壓電膜輸出交流電源VS的一端同時連接電容C1的一端、電阻R1的一端、電容C2的一端和二極管D1的正極相連;
電容C2的另一端同時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和二極管D3的正極相連;二極管D1的負極同時連接二極管D2的正極管電容C3的一端;
二極管D3的負極同時連接電容C4的一端、穩(wěn)壓二極管D4的負極、電解電容C5的正極、電容C6的一端、電阻R2的一端、線圈L1的一端和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IN管腳相連;
C1的另一端、電阻R1的另一端、電容C3的另一端、電容C4的另一端、穩(wěn)壓二極管D4的正極和電解電容C5的負極連接在一起,并接地;
電容C6的另一端接地;
電阻R2的另一端同時連接電阻R3的一端和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PGI管腳;電阻R3的另一端接地;
線圈L1的另一端同時和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LX管腳和穩(wěn)壓二極管D5的正極相連;
穩(wěn)壓二極管D5的負極同時與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PS管腳和電容C8的一端相連;電容C8的另一端接地;
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ONA管腳、ONB管腳、3/5管腳和ILIM管腳連接在一起,并接地;
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OUT管腳同時連接電阻R4的一端、電阻R5的一端、電容C9的一端和蓄電池DS的正極電源端相連;
電阻R4的另一端和電阻R5的另一端連接在一起,并連接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PGO管腳;
電容C9的另一端和蓄電池DS的負極電源端相連,并接地;
電阻R4的另一端還與電阻R6的一端和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FB管腳相連;
電阻R6的另一端同時與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GND管腳、PGND管腳和電容C7的一端相連;并接地;
電容C7的另一端與MAX1672穩(wěn)壓芯片的REF管腳相連。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未經(jīng)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yè)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lián)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308503.0/1.html,轉(zhuǎn)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