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能加大串聯蓄電池組的循環壽命的裝置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91241.1 | 申請日: | 2013-07-0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283247A | 公開(公告)日: | 2015-01-14 |
| 發明(設計)人: | 李永昆;李麗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李永昆 |
| 主分類號: | H02J7/00 | 分類號: | H02J7/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518000 廣東省深圳市*** | 國省代碼: | 廣東;4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加大 串聯 蓄電池 循環 壽命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串聯蓄電池組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能加大串聯蓄電池組的循環壽命的裝置。
背景技術:
公知的要把電池串聯起來才能滿足大負荷(例如電動車)的要求。其方法是把每節電池的正極與另一節電池的負極用金屬導線連結在一起,最后剩余下的兩個電極(正極和負極),按負荷的要求接在它的兩端。這些電池就組成了電池組。這個電池組向負荷不斷地供電,負荷就得以不間斷地運行。這個電路運行的缺點是:電池組最終因這組電池中的一節或多節電池喪失了功能從而減少甚至停止了向負荷供電。但除了這幾節喪失了功能的電池,其它的電池仍然還有較多的電量也就是并沒有完全喪失功能。要繼續讓負荷運行,現行的方法是丟棄這個電池組,換一個新的電池組。這就造成了浪費。因為這組電池組其中還有很多節電池還有用。用蓄電池代替電池做成的串聯蓄電池組,情況和上述是類似的。在向負荷放電的過程中,總是有一塊或數塊蓄電池率先放完它的電量,在以后的繼續放電過程中,這一塊或數塊蓄電池就成了負荷的一部份,變成了反向充電,使它的性能大量喪失而損壞。再加上以后的充電,這幾塊蓄電池又因性能壞而比其它正常蓄電池先充足,而因其它正常的蓄電池繼續充電,使得這幾塊蓄電池過充電,再次遭遇損壞。這樣不斷惡性循環下去,使這幾塊蓄電池很快喪失了它的功能,實際上只相當與串在串聯蓄電池組一個電阻;因而使整組串聯蓄電池功能變壞。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加大串聯蓄電池組的循環壽命的裝置,它既可以返回到整組串聯蓄電池中,又能隨時脫離整組串聯蓄電池,能使整串蓄電池組的循環使用壽命和單節蓄電池的循環使用壽命一樣長,而且能直觀顯示每節蓄電池的現狀,利于及早發現狀態不好的單節蓄電池,可方便采取相應措施。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含集成塊一-集成塊三IC1-IC3、電阻一-電阻十七R1-R17、二極管一-二極管四D1-D4、繼電器一J1、繼電器二J2、電容一-電容五C1-C5、三極管一-三極管四BG1-BG4、肖特基二極管D5,集成塊一IC1的一端分別與電容一C1的正極、繼電器二J2的線圈的一端、電阻十三R13的一端、電阻十一R11的一端、電容三C3的正極、電阻十二R12的一端連接且與24V電源連接,集成塊一IC1的另一端分別與電容二C2的正極、集成塊三IC3的16腳連接,電容二C2的負極與電容一C1的負極連接且接地,集成塊三IC3的14腳分別與集成塊二IC2的12腳、電阻十七R17的一端連接,電阻十七R17的另一端分別與集成塊三IC3的8腳、13腳連接且接地,集成塊三IC3的1-7、9-11腳均與二極管一D1的負極連接,二極管一D1的正極分別與電阻一R1的一端、二極管二D2的正極、三級管一BG1的基極連接,二極管二D2的負極分別與集成塊二IC2的1-7、9-11腳連接,三極管一BG1的集電極與電阻三R3的一端連接,電阻三R3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一R1的另一端、集成塊二IC2的16腳連接,電阻四R4的一端、電阻二R2的一端連接,集成塊二IC2的15腳分別與電阻四R4的另一端、電阻六R6的一端連接,集成塊二IC2的14腳分別與電阻二R2的另一端、電阻五R5的一端連接,電阻五R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六R6的另一端、集成塊二IC2的8腳、13腳、穩壓二極管D6的正極連接且接地,穩壓二極管D6的負極分別與三極管一BG1的發射極、電阻七R7的一端、電阻八R8的一端、電阻十四R14的一端連接,電阻十四R14的另一端與三極管二BG2的基極連接,三極管二BG2的發射極接地,三極管二BG2的集電極與繼電器J2的線圈的另一端連接,電阻八R8的另一端與三極管三BG3的基極連接,三極管三BG3的發射極與二極管四D4的正極連接,三極管三BG3的集電極分別電容五C5的正極、電阻九R9的一端、二極管三D3的負極、光耦U1的2腳連接,二極管三D3的正極與電阻七R7的另一端連接,光耦U1的1腳與電阻十三R13的另一端連接,光耦U1的4腳分別與電容四C4的一端、電阻十二R12的另一端連接,光耦U1的3腳分別與電容四C4的另一端、繼電器一J1的線圈的一端、三極管四BG4的集電極連接,繼電器一J1的線圈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十一R11的另一端、電容三C3的負極連接,三極管四BG4的基極分別與電阻九R9的另一端、電阻十R10的一端連接,三極管四BG4的發射極分別與電阻十R10的另一端、電容五C5的負極連接且接地,繼電器二J2的第一對觸點的一端分別與單體蓄電池BT1的負極、繼電器一J1的轉換觸點的9腳、三極晶體閘流管D7的2腳連接,繼電器二J2的第二對觸點的一端分別與繼電器二J2的第三對觸點的一端、單體蓄電池BT1的正極、繼電器一J1的轉換觸點的10腳連接,繼電器二J2的第三對觸點的另一端與電阻十五R15的一端連接,電阻十五R15的另一端分別與電阻十六R16的一端、三極晶體閘流管D7的1腳、三極晶體閘流管D7的3腳連接,電阻十六R16的另一端與繼電器二J2的第四對觸點的一端連接,繼電器一J1的轉換觸點的1腳分別與肖特基二極管D5的正極、繼電器一J1的觸點的11腳連接,繼電器一J1的轉換觸點的2腳分別與肖特基二極管D5的負極、繼電器一J1的觸點的3腳連接。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李永昆,未經李永昆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91241.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