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噻吩衍生物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89854.1 | 申請日: | 2009-04-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5137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16 |
| 發明(設計)人: | 陳信宏 | 申請(專利權)人: | 長興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7D333/08 | 分類號: | C07D333/08;C07D495/04;C07D519/00;C09K11/06;H01B1/1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一平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31266 | 代理人: | 馬莉華;崔佳佳 |
| 地址: | 中國臺灣高*** | 國省代碼: | 中國臺灣;7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噻吩 衍生物 及其 應用 | ||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09年04月02日、申請號為200910130361.7、發明名稱為“噻吩衍生物及其應用”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關于一種噻吩衍生物,尤其關于一種適用于有機發光材料或導電材料的噻吩衍生物。
背景技術
目前,日常生活中已有許多關于發光二極管的應用,路口紅綠燈、大型顯示屏等大部分都涉及利用無機發光二極管;至于有機材料為主的發光二極管,由于其一方面可進一步擴充以制成顯示器,另一方面具備自發光、高應答速度、省電、無視角限制、重量輕、厚度薄、高亮度、可全彩化、可顯示動畫影像等優點,符合各種可移植性通訊產品輕薄短小的需求,日本三菱總合研究所預測,未來有機發光二極管將成為下一代中小型顯示器的主流。
有機發光二極管(Organic-Light?Emitting?Diode,OLED)最早在80年代由柯達公司發表,是一種利用有機發光材料的電致發光特性(electroluminescence,即可于施加一電壓或電流時,呈現可逆式的顏色變化的特性)以達到顯示效果的顯示組件。其構造主要是由一對電極以及一有機發光層,其中此有機發光層中含有發光材料。
到了90年代,D.D.Bradley發現另一種具有電致發光特性的共軛高分子“聚對苯乙炔(poly(p-phenylene?vinylene))”,自此開啟了共軛高分子在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LED)領域上的應用。其中共軛型高分子(conjugated?polymer)是指其分子結構在主鏈上為雙鍵與單鍵交互連結而成的高分子,此類型的高分子具有特殊光電性質,近年來也成為有機半導體材料研發的重點。
相較于無機型發光二極管,高分子型發光二極管的優點在于易于加工制備。且在眾多的共軛高分子中聚噻吩(Polythiophene)及其衍生物尤具代表性,其除具優良的安定性及熱穩定性外,還具有電致變色的特性,故可同時作為導電材料或發光材料。所述導電/發光材料在光電材料領域上的應用相當廣,例如作為薄膜晶體管(Thin?Film?Transistor,TFT)、電容器、太陽能電池、或燃料電池中所需的導電材料,或于有機發光二極管中作為發光材料等,此外,另可應用于如于抗靜電用途、封裝應用等等。
在光電材料領域中,一般是以“相對量子產率(relative?quantum?yield)”作為衡量光電材料的發光效率的依據。換言之,相對量子產率較高的光電材料,其發光效率越高,相對量子產率較低的光電材料,則發光能力較差。在相對量子產率的測量上,也是利用在1O-5M的硫酸溶劑(Sulfuric?Acid)下量子產率為0.55的香豆素作為標準品,再配合紫外光吸收光譜及熒光放射光譜,由兩者圖譜的積分值的比值與測試溶劑的折射率可獲得。
聚噻吩及其衍生物類型的導電高分子,因在結構上含有硫元素,會降低其相對量子產率,從而降低其應用效能。
有鑒于此,本案發明人經不斷研究后發現,在聚噻吩中摻混芳香環或雜環時,可提高其相對量子產率而增進用途。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噻吩衍生物,除具有優良的相對量子產率外,通過改變噻吩衍生物的結構,改變其共軛長度,可為改變發光顏色使應用范圍更廣。其中,當共軛長度越長,所發出的光的波長越長(即,偏紅位移),能隙(band?gape,E)變小,反之,則所發出的光的波長越短(即,偏藍位移),能隙變大;能隙可由將UV光譜中波長最長的吸收峰與X軸(波長軸)交點的波長(λ),帶入公式(E=hc/λ=1240/λ)而得,通過分子結構設計可調整共軛長度,進而調整發光顏色使應用范圍更廣。再者,在如芳香環的存在下,本發明噻吩衍生物的溶解度提高,使用時更為簡便。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噻吩衍生物,其具式(1)所示的化學結構:
其中,
X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的C6-C20芳香族基或C1-C20脂肪族基;
R1與R2是各自獨立為H、C1-C10直鏈、支鏈或環狀脂肪族基,或R1及R2與式(1)結構中的碳原子一起形成一第一雜環;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長興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未經長興化學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89854.1/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 上一篇:開挖基坑坑底土體隆起的監測方法
- 下一篇:一種用于報警裝置的鎖頭適配機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