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汽車車體的吊具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82751.2 | 申請日: | 2013-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31242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02 |
| 發明(設計)人: | 皮沁;邢汶平;李國濤;楊先軍;李虎 | 申請(專利權)人: | 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05C13/02 | 分類號: | B05C13/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維澳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 |
| 地址: | 230022 *** | 國省代碼: | 安徽;34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汽車 車體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底涂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PVC自動化底涂的車體運輸吊具。
背景技術
在汽車涂裝的工藝過程中,為了提高汽車的密封性、隔音性、防震性和抗石擊性,通常對汽車車體進行PVC底涂。PVC底涂所用的PVC涂料即為聚氯乙烯涂料,一般分為焊縫密封膠和車底抗石擊涂料,其中焊縫密封膠可以起到的密封、隔音、防漏水的作用,車底涂料主要噴在車底部和4個輪罩處,起到防震、抗石擊、保護車體的作用。
傳統的汽車PVC底涂吊具通過吊具框架上的聚氨酯托塊卡牢車身裙邊,如采用機器人進行底涂,會與處于裙邊位置的吊具框架產生干涉,因此只能采用人工作業,不但費時費力,而且PVC底涂質量難以保證,生產效率低。
而且現有結構的吊具,其角落的定位銷都是固定不變的,只能適用于一種規格的車身,而且,操作也較為繁瑣。
發明內容
本發明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結構簡單、操作便捷的汽車車體的吊具。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車體的吊具,包括吊具本體,所述吊具本體包括車體進入端,所述吊具本體進入端兩側的定位銷通過懸臂轉動連接在吊具本體上,所述定位銷隨著懸臂的轉動具有一個定位工位和一個打開工位。
優選的是,所述懸臂包括用于相對轉動的軸和軸套,所述軸穿出軸套的一端固定有第一限位塊,所述軸套固定有第二限位塊,所述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上設有供鎖緊的定位孔。
優選的是,所述懸臂還包括固定在軸或軸套上的橫梁,所述定位銷固定在橫梁的自由端頭。
優選的是,所述軸固定在吊具本體上,所述橫梁固定在沿軸轉動的軸套上。
優選的是,還包括控制軸套轉動的電機裝置。
優選的是,所述電機裝置包括隨電機轉動的定位塊,所述懸臂和定位塊上設有當懸臂隨吊具本體下降的過程中,使懸臂與定位塊結合轉動的配合部。
優選的是,所述定位塊的中部設有定位銷,所述軸的下端設有當吊具本體下降時,與定位銷配合的定位銷孔。
優選的是,所述配合部包括設置在懸臂下方的第一凸起塊,以及設置在定位塊上的且與第一凸起塊配合的槽或者截面呈U形結構的第二凸起。
優選的是,還包括用于鎖緊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的定位裝置,包括垂直固定在第二限位塊上的套筒,還設有伸入到套筒中的第一挺桿,所述第一挺桿露出套筒的一端通過連桿連接第二挺桿,和第一挺桿平行的第二挺桿的自由端頭從第二限位塊上開設的通孔中向下穿出;所述第一挺桿伸入套筒中的端頭設有穿入第二限位塊和第一限位塊的定位孔的銷釘;所述定位塊上設有當吊具本體下降時,用于將第二挺桿頂起的凸臺。
優選的是,所述第一限位塊上設有多個供銷釘穿入的定位孔。
本發明的吊具,當吊具下降后,打開車體進入端的兩個定位銷,使車體能順利的進入,然后再將定位端旋轉至定位工位,對車體進行定位。操作簡單,提供了工作的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本發明吊具在工作時的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發明電機裝置和懸臂的配合示意圖。
圖3示出了本發明電機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4示出了本發明第一限位塊和第二限位塊的配合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取得的技術效果易于理解,下面結合具體的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參考圖1、圖2,本發明提供了一種汽車車體的吊具,包括吊具本體1,所述吊具本體包括車體進入端,該車體進入端是指當吊具本體1下降至合適位置時,位于導軌上的車體4經過車體進入端進入吊具本體1中,等待吊具本體1對車體進行定位。該吊具本體1可以是常見的長方體結構,吊具本體進入端兩側的定位銷33通過懸臂3轉動連接在吊具本體1上,所述定位銷33隨著懸臂3的轉動具有一個定位工位和一個打開工位。本發明的吊具,當吊具下降后,打開車體進入端的兩個定位銷,使車體能順利的進入,然后再將定位端旋轉至定位工位,對車體4進行定位。本發明的吊具在空中軌道內可行駛至各工位,進行機器人底涂,操作簡單,提供了工作的效率。
本發明的懸臂3需要沿著吊具本體1的支架2轉動,其包括用于相對轉動的軸48和軸套43,二者之間的裝配可以采用本領域所熟知的結構,例如使用軸承或軸座進行配合,在此對其結構不再具體說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82751.2/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