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機械磨損后的修復劑及修復方法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80936.X | 申請日: | 2013-07-05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02444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張書胤;張延洪 | 申請(專利權)人: | 張延洪 |
| 主分類號: | B23P6/00 | 分類號: | B23P6/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吳彥峰 |
| 地址: | 四川省資陽市簡*** | 國省代碼: | 四川;5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機械 磨損 修復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機械修復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機械磨損后的修復劑及修復方法。
?
背景技術
各類型電機、風機、泵、葉輪、壓縮機、轉子等的工件通過曲軸、直軸、偏心軸、活塞桿、缸體和機身內孔等的高速轉動或者高速運動進行工作,實現工業生產的需要。工件因為高速轉動或者高速運動,其磨損的頻率和磨損的程度也越來越高。
在現代工業中,對工件磨損的修復勢在必行。通過修復使工件能盡快投入工作并減少損失,同時由于修復費用比購置新件的費用低很多,可以大大降低設備運行成本并提高生產效益。磨損工件維修不僅是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的前提,而且是企業節約、增效的一個重要途徑,在很多大中企業中得到廣泛使用。
目前維修市場流行的維修技術,因為采用的維修原理和維修手段的差異,修復后使用效果也完全不同,有的結合度達不到要求,有的硬度達不到要求,有的耐磨度達不到要求,有的光潔度差,使維修后的工件使用壽命極短,尤其是用高溫技術修復的工件還會產生熱應力和變形,造成直接不能使用或報廢。特別也是不能在現場處理磨損工件。
?
發明內容
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可常溫下修復、現場處理磨損工件、修復后保持時間長的機械磨損后的修復劑及修復方法。
解決以上技術問題的一種機械磨損后的修復劑,其特征在于:配方包括以下質量份的組份:鐵1500-2000份、錳0.1-0.5份、鎂0.1-0.6份、礬鈦0.05-0.2份、鈷0.05-0.3份、鎢0.001-0.15份、鹽酸3000-4000份。
配方包括以下質量份的組份:鐵1600-1900份、錳0.2-0.4份、鎂0.2-0.5份、礬鈦0.1-0.17份、鈷0.1-0.2份、鎢0.01-0.1份、鹽酸3200-3800份。?
配方包括以下質量份的組份:鐵1800份、錳0.3份、鎂0.4份、礬鈦0.1份、鈷0.15份、鎢0.05份、鹽酸3500份。
本發明中的一種機械磨損后的修復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1)除油泥:
清除工件疲勞層的油泥;
(2)探傷、檢查工件同心度:
檢查工件是否有裂紋,再對工件磨損情況進行診斷,確定修復方案;
(3)去除工件金屬疲勞層、清洗工件:
去除工件金屬疲勞層,再把工件清潔干凈;?
(4)吸附修復工件:
將修復劑裝入修復池中,采用交、直流變換調節,通過電解將修復劑中的鐵合金分子吸附到工件的磨損部位進行修復,溫度20-35°;
常規的修復方法修復溫度在500度到2000度不等,會使工件產生熱應力變形,以致不能使用。本發明對磨損工件的修復方法在常溫下修復,修復過程中不會產生熱應力,不會使工件變形。
交直流同時使用達到每平方一定的電流,使工件一毫米以內的雜質得以從工件本體剝離,達到所需要的表面修復前提條件。
(5)工件打磨拋光:
將工件進行初步打磨到符合修復初加工需要。鐵合金分子吸附到磨損部位后,其厚度要比要求的技術尺寸略大些,將工件進行初步打磨到符合修復初加工需要。
(6)精加工修復:
在高精度機床上對工件進行精加工,按工件要求的技術指標進行磨削。一般的車床已經不能適用于修復后的工件加工因為修復層的耐磨合金車床是達不到精度要求的,必須使用磨床進行磨削才能達到使用的要求精度。
本發明中根據工件不同的損傷程度修復機械磨損厚度可1-20毫米。
所述步驟(4)中每隔2-3h對采用PH試紙對修復池中的合金原料進行成份測量和添加。
用本發明中的修復劑和修復方法對機械磨損后的修復解決了以下技術問題:
A、維修材料與原工件材料結合力好,在工件高速轉動時不容易脫落失效;
B、維修材料的硬度好,能經得起高速轉動的需要;
C、維修材料的耐磨度好,確保修復后較長的使用壽命;
D、在維修過程中不使工件產生熱應力和變形,不影響工件轉動;
E、對磨損嚴重的工件進行修復,在大厚度修復的同時解決了很高的結合力,確保了修復效果。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張延洪,未經張延洪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80936.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