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湖泊底播增殖河蜆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76441.X | 申請日: | 2013-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14909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25 |
| 發明(設計)人: | 張彤晴;唐晟凱;李大命;劉麗平;劉小維 | 申請(專利權)人: | 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K61/00 | 分類號: | A01K6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專利代理有限責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湯志武 |
| 地址: | 210017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湖泊 增殖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湖泊河蜆種群恢復技術,具體涉及一種湖泊底播增殖河蜆方法。
背景技術
河蜆(Corbicula?fluminea?Müller)為瓣腮綱雙殼類軟體動物,是江蘇湖泊經濟物種,其肉味鮮美深得國內外消費者青睞。目前,湖泊漁民過度依賴河蜆天然資源,捕撈強度遠遠大于自然資源增殖的速度,致使湖泊河蜆資源銳減,河蜆資源貧乏,群體結構呈現低齡化和小型化,與此同時卻缺乏改善河蜆種群結構方法和有效增加湖泊河蜆資源總量途徑。雖然有的湖泊采取了禁漁等管理措施,但由于本湖河蜆繁殖群體的數量不足,繁殖力下降,多年自繁導致種質退化等原因,亟待更新河蜆種質資源才能有效提高河蜆資源量。有的湖泊由于底棲生物河蜆的大量減少,湖泊還呈現富營養化水平。
發明內容
本發明解決的是現有湖泊天然河蜆呈現的資源量下降、種群結構不合理以及湖泊水體富營養化等問題,提供一種湖泊底播增殖河蜆方法,該方法可以豐富湖泊河蜆種群結構,有效增加河蜆資源,改善湖泊生態環境,降低湖泊富營養化水平。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湖泊底播增殖河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按如下質量標準選擇河蜆蜆種:體質健壯,無病無傷,殼體完好,殼色呈黃色、褐黃或淺黑色,殼面同心圓輪脈疏而均勻;內臟完好,肉質肥滿,肉色嫩白,無病變和寄生蟲,腹緣和貝殼同步生長,質軟且有彈性的健康個體;
2)設置攔魚設施:
當增殖水域為湖泊的局部水域時,需按設計攔魚設施面積將樁按樁距3m~4m插入增殖水域的泥中,顯出圍址與圍形;當增殖水域為全湖時,需在湖泊的進、出水口前2米與湖岸邊相連接處按樁距2m設置一排樁;樁底部插入泥中0.8m~1m;在攔魚網片裝上下兩道由聚乙烯20×3網線制成的綱繩,下綱用石塊灌制成直徑為15cm的石籠,沿著樁將配好的網片依序放入水中,下綱采用地錨插入泥中,同時下綱石籠應深入底泥;上綱用綱繩與樁扎牢;攔魚網片和樁組成的攔魚設施的高度高于常年最高水位1m;
3)蜆種底播準備:清除攔魚設施水域內的青魚、鯉魚、烏鱧、河蟹和鱉等,改良養蜆水域的魚種放養結構:增放鳙魚,減少鰱魚,穩定草魚、鯽魚,不放青魚、鯉魚、河蟹,以促進河蜆生長;
4)河蜆苗種底播水域條件:緩流水,流速為0.1m/s~0.6m/s,水中溶氧量5mg/L以上;pH值呈中性或微堿性;水深0.5m~2.5m,透明度50cm~100cm;水質應符合《GB11607漁業水質標準》的規定;水底泥質或沙泥質,地勢較平坦,底質符合《GB/T18407.4農產品安全質量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環境要求》的規定;
5)底播:將蜆種均勻地播撒入水體,蜆種規格為殼長0.5~0.8cm以內,個體重0.5~1克,每公斤1500~2200只,投放密度每畝10~20公斤;
6)生產管理:
6.1底播幼蜆定期監測養殖水域的水質情況,定期測量河蜆殼長,體重等指標;
6.2檢查其它生物動態:其它生物包括底棲生物、水草和敵害生物;當湖中螺螄或河蚌等其它底棲生物覆蓋面積大于30%時,組織捕撈上市,改善湖底狀況;當水草覆蓋面積大于30%時,可采取刈割移除;定期檢查攔魚設施,發現破損應及時修補,以防止青魚、鯉魚、烏鱧等河蜆天敵的侵入。
7)商品蜆捕撈:在底播后的一年內,不宜捕撈,應讓河蜆對底播地獲得完全的適應并繁殖。當底播蜆順利過渡一年后,河蜆已經適應湖區環境,生長育肥并順利繁殖,就可開始兩年一個周期的捕撈。
上述步驟1)中所述河蜆蜆種應規格均勻,以0.5~0.8cm殼長以下的半齡或一齡小規格幼蜆為宜,這樣有利幼蜆于適應新環境,培育出高品質的黑殼蜆;河蜆蜆種優選來源于湖泊河蜆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蜆種,供應苗種單位應提供有資質的機構出具的河蜆檢疫合格報告。
步驟2)設置攔魚設施的原因是在大型湖泊中底播圍養河蜆時,一般同時養殖魚類,因此必須建好攔魚設施,以防養殖魚類逃逸和河蜆的敵害生物侵入。
步驟2)中所述攔魚網片是由3×3網線制成的網目為2cm的聚乙烯網片。
步驟3)所述底播準備中,有條件的還應吸捕螺蚌,清除水草,減少河蜆的競食者。
步驟5)中所述底播在冬季或春季進行。此時氣溫和水溫低,河蜆新陳代謝降低,運輸成活率高;蜆種能夠早疏散、早適應環境、早攝食,利于底播河蜆的生長發育。蜆種運到后,按照預先選定的湖區均勻地播撒入水體,避免傷害蜆種,并防止蜆種堆積,以免影響其生存和生長。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未經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76441.X/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