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基于軟化點試驗的再生劑擴散效果檢測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72899.8 | 申請日: | 2013-07-02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44528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0-09 |
| 發明(設計)人: | 李立寒;祁文洋;汪于凱 | 申請(專利權)人: | 同濟大學 |
| 主分類號: | G01N13/00 | 分類號: | G01N13/00 |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專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張磊 |
| 地址: | 200092 *** | 國省代碼: | 上海;3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基于 軟化 試驗 再生 擴散 效果 檢測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道路工程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軟化點試驗的再生劑擴散效果檢測方法。
背景技術
瀝青路面在運營數年后出現的諸如車轍、坑槽、泛油等病害嚴重影響公路的使用性能,不得不對其進行重建,由此而造成大量的舊瀝青混合料的浪費。舊瀝青混合料作為可以回收利用的資源,對其再生利用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瀝青混合料的再生利用就是將需要翻修或廢棄的舊瀝青混合料進行翻挖、破碎、篩分,再與新集料、新瀝青及再生劑等適當配合后重新拌和,形成就有一定路用性能的再生瀝青混合料。舊瀝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的關鍵就在于老化的舊瀝青的性能能否得到恢復,因此這就取決于適合的再生劑能否通過擴散作用進入舊瀝青內部,改善舊瀝青的性能。
在進行再生瀝青和再生瀝青混合料性能設計時,通常認為老化瀝青與再生劑均勻混合生成再生瀝青。然而,實際再生工程中再生劑是直接撒布于舊瀝青混合料中的,較多地裹附在舊瀝青外層,且舊料的加熱溫度較低、拌和時間較短,使得再生劑很難迅速擴散至舊瀝青內部,老化瀝青就無法得到充分再生。????
再生劑在開發之初就將良好的擴散效果作為其關鍵功能要求之一。目前主要采用針入度試驗來評價再生劑的擴散效果,然而由于再生劑向老化瀝青中的擴散為非理想狀態下的均勻擴散,且隨著擴散時間的增加,這種非均勻性表現越來越明顯,使得針入度試驗的變異性較大,從而采用針入度試驗無法準確的反映出再生劑的擴散效果,影響到再生瀝青混合料性能的正確設計和使用。
因此,隨著瀝青路面熱再生技術的越來越廣泛應用,急需準確性高、操作簡便的室內試驗方法,能夠有效評價再生劑的擴散效果,進而為再生劑材料的比選以及再生工藝技術條件的選擇提供依據。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軟化點試驗的再生劑擴散效果檢測方法,該檢測方法具有試驗操作簡單,試驗結果精確可信,理論意義明確等特點。通過表征再生劑擴散效果指標的測試,可以準確、有效的進行再生劑擴散效果的評價和比選,也可以為再生工藝技術條件的選擇提供依據。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基于軟化點試驗的再生劑擴散效果檢測方法,具體步驟如下:
(1)取不少于8個軟化點試樣環,分別放置于涂有甘油滑石粉隔離劑的玻璃底板上,每個玻璃底板上放置2個軟化點試樣環;
(2)在每個軟化點試樣環中澆入老化瀝青至略高于軟化點試樣環環面為止,獲得瀝青試樣;
(3)將瀝青試樣在室溫冷卻30min后,用刮刀將其刮平;
(4)將其中8個瀝青試樣連同玻璃底板一起放入容器中(容器壁高度高于試樣),并向容器中澆入再生劑,使再生劑液面高出瀝青試樣表面0.8-1.1mm;
(5)將容器分別放入100±5℃的恒溫烘箱中保溫不同時間t:1h、2h、3h、4h;
(6)待到指定的保溫時間,將2個瀝青試樣與玻璃底板一起從容器中取出,在室溫中冷卻30min后,用刮刀將瀝青試樣刮平,并將軟化點試樣環周圍的再生劑擦除;
(7)對步驟(6)得到的材料進行軟化點試驗,獲得不同烘箱保溫時間t對應的瀝青試樣軟化點值R;
(8)采用R=A×t+B的方程形式進行數據擬合,獲得再生劑擴散效果的評價指標A;系數A越大,表示再生劑的擴散效果越強,反之則表示再生劑的擴散效果越弱。
本發明中,步驟(8)中當選擇的瀝青試樣總數多于8個,多余試樣應選擇與前述8個試樣不同的保溫時間分別進行保溫,后2個試樣的保溫時間比前2個試樣的保溫時間多1小時,保溫時間誤差應控制在±5min以內。
本發明中,所述的步驟(2)、(3)和步驟(7)中的瀝青軟化點試樣制作和測試應遵循《公路工程瀝青及瀝青混合料試驗規程》(JTJ?E20-2011)中瀝青軟化點試驗(T0606-2011)的相關規定。
本發明中,所述再生劑采用兩種成品瀝青再生劑A、再生劑B,以及一種瀝青再生劑C。其中,成品瀝青再生劑A、B分別為美德維實偉克公司提供的CYCLOGEN?L瀝青再生劑、杭州物資公司提供的SD-Ⅱ復合型再生劑;再生劑C是由質量比為3:8:9的SBS、90A瀝青、抽出油剪切拌制而成。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同濟大學,未經同濟大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72899.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