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改變微生物質量的污水生物處理方法及裝置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71567.8 | 申請日: | 2013-07-01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288307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1 | 
| 發明(設計)人: | 唐傳祥;禹芝文;李勇;游建軍;陳湘斌;杜成瓊;劉德華 | 申請(專利權)人: |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南郴州國水水處理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2F9/14 | 分類號: | C02F9/14;C12N1/20 | 
| 代理公司: | 長沙正奇專利事務所有限責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盧宏 | 
| 地址: | 410014 *** | 國省代碼: | 湖南;4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改變 微生物 質量 污水 生物 處理 方法 裝置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污、廢水處理。特別指各種高濃度、高含鹽量、高氨氮、難降解、有毒有害工業廢水處理的一種能改變微生物質量的污水生物處理裝置及方法。
背景技術
生物處理法是利用微生物代謝作用,是污、廢水中的有機物和無機微生物營養物轉化為穩定無害的物質。生物處理法按是否供氧分為好氧處理和厭氧處理兩大類,前者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兩種,后者包括各種厭氧消化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為主體的污、廢水生物處理的主要方法。向污、廢水中不斷注入空氣,維持水中有足夠的溶解氧,經過一段時間后,污、廢水中即生成一種絮凝體。這種絮凝體是由大量繁殖的微生物構成的,易于沉淀分離,使污、廢水得到澄清,這就是“活性污泥法”。微生物和有機物構成活性污泥的主要部分,約占全部活性污泥的70%以上。活性污泥的含水率一般在98%~99%,具有很強的吸附和降解有機物的能力,可以達到處理和凈化污、廢水的目的。活性污泥法的原理形象說法:微生物“吃掉”了污水中的有機物,這樣污、廢水變成了干凈的水。典型的活性污泥工藝由曝氣池、沉淀池、污泥回流系統和剩余污泥排除系統組成。
生物膜法是通過附著而固定于特定載體上的結構復雜的微生物共生體。相對于活性污泥法來說,在單位體積生物膜中所含的微生物數量更多、比表面積更大。
厭氧微生物處理是在無氧的條件下,利用兼性菌和厭氧菌分解有機物的一種生物處理法。
在現代污、廢水處理方法上,主要是根據污、廢水的性質和微生物的生長規律,因地制宜地選擇上述不同的工藝,并使各單元的新工藝有機地組合,形成一個完整的處理系統。
國內在石油化工、煉油、焦化、紡織印染、合成革、制藥、農藥、食品、精細化工、煤化工、造紙等行業的高濃度、高含鹽量、高氨氮、難降解、有毒有害廢水處理中一般采用A/O、A2/O、A/O2等工藝及其變型工藝。其目的就是增加抗水量水質沖擊和篩選優勢菌種。在生物處理法中,無論工程設計如何復雜多樣,確定效率的主要因素是微生物。要提高污、廢水處理效果,必須滿足二個重要條件:一是增加微生物的數量;二是要改變微生物的質量。以往,水處理工作者在增加微生物數量方面想了很多辦法,如在生化反應池中設置各種填料,固定并富集微生物等。在改變微生物質量方面,則需要通過培養、改性、調節、變異等多種手段,培養制造具有催化氧化效率高、專一性強、反應條件溫和、環境友好等優勢的微生物改質菌種以及相應的處理方法和裝置。我國目前在這方面的研究進展不大。
發明內容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不僅能增加微生物的數量而且能夠改變微生物質量的一種能改變微生物質量的污水生物處理裝置及方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為:
所述裝置包括進水管和出水管;裝置內腔由設于其底部的四塊擋板分隔成依次連通的調節池、微生物改質池、缺氧水解池、一級折流好氧池和二級折流好氧池;所述微生物改質池內設有速分生化球;所述調節池與進水管連通;所述二級折流好氧池與出水管連通。
所述一級折流好氧池和二級折流好氧池內部均設有折流板,所述折流板下端設有折板,折板與裝置內腔底部之間形成折流通道。所述缺氧水解池內設有組合填料。所述二級折流好氧池內設有彈性填料。所述微生物改質池底部設有穿孔管;所述缺氧水解池底部設有推流噴嘴(推流噴嘴的尺寸為DN50×DN25,DN50為短管,長度為300mm;DN25為擴散噴嘴,長度為200mm,N個推流噴嘴的安裝間距為500mm);所述一級折流好氧池和二級折流好氧池底部均設有旋流剪切氣泡曝氣器。所述污水處理裝置還包括鼓風機、回流泵和原液加投泵;所述鼓風機與穿孔管、推流噴嘴及旋流剪切氣泡曝氣器連通;所述回流泵入口與一級折流好氧池和二級折流好氧池連通,回流泵出口與微生物改質池和缺氧水解池連通;所述原液加投泵與微生物改質池、缺氧水解池、一級折流好氧池及二級折流好氧池連通。所述二級折流好氧池出水端底部設有錐斗或斜面。所述錐斗或斜面的坡度為45°。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南郴州國水水處理有限公司,未經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湖南郴州國水水處理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71567.8/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