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粳稻品種的培育方法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61075.0 | 申請日: | 2013-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8072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1-06 |
| 發明(設計)人: | 孫明法;姚立生;唐紅生;何沖霄;嚴國紅;王愛民;朱國永;任仲玲;劉凱;張桂云;施偉;單忠德;孫紅芹;萬林生;倪正斌 | 申請(專利權)人: | 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 |
| 主分類號: | A01H1/02 | 分類號: | A01H1/02;A01H1/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經緯專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張素卿 |
| 地址: | 224002 ***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優質 抗病 耐遲播中 粳稻 品種 培育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一種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粳稻品種的培育方法,屬于植物育種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專用于選育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熟中粳稻新品種。?
背景技術
我國具有世界領先的水稻育種成就,先后成功地實施了水稻矮化育種,三系、兩系雜交水稻育種。水稻是我國的第一大農作物,水稻品種的改良一直是我國農業科研的重點領域,優質、高產、多抗是水稻育種的重要長期的目標,江蘇是粳稻生產大省,“八五”以來江蘇省的粳稻育種取得了很大成就,育成了一大批高產、優質、多抗的粳稻新品種,為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近年來,農村勞動力越來越緊張,水稻生產上條紋葉枯病、白葉枯病、稻瘟病、黑條矮縮病以及相關自然災害越來越頻繁,近期,江蘇省中粳稻生產的直播、遲播等輕簡栽培的面積越來越大,因此中粳稻大面積生產迫切需要抗性強、米質優的耐遲播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種。?
發明內容
技術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在諸多雜交培育方案及選育方法中發現“一種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粳稻品種的培育方法”可以很好的實現發明目的以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育成米質達國標優質米標準、抗性強尤其表現抗條紋葉枯病、耐遲播的中熟中粳稻新品種。?
技術方案?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粳稻品種的培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選用抗條紋葉枯病、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產量高、品質一般的遲熟中粳稻品種鹽稻7號為母本,選用不抗條紋葉枯病、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產量高、品質優的遲熟中粳稻品種武運粳8號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使產量、抗性、品質等優良基因聚合或互補并獲得F0種子;?
B)將獲得的F0種子加代種植F1,成熟時混收種子;?
C)F1代以后邊自交邊選擇:選擇條紋葉枯病發病率0-15%;堊白率≤30%、堊白度≤5%的單株;至自交8代即F8得到高抗條紋葉枯病、優質遲熟中粳稻新品種。?
其中上述生物材料遲熟中粳稻品種“鹽稻7號”系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育成,已經獲植物新品種權保護授權,品種權號:CNA20020147.6。?
其中上述生物材料遲熟中粳稻品種“武運粳8號”為江蘇(武進)水稻研究所(原名江蘇省武進市農科所)育成,1999年通過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審定編號:蘇種審字第314號)。?
有益效果?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一種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粳稻品種的培育方法具有如下優點和積極效果:?
本發明培育的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熟中粳稻新品種,命名為“鹽稻15號”,其特征特性在于:?
本發明培育的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熟中粳稻新品種“鹽稻15號”稻米品質優:2012年據農業部稻米及制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糙米率86.6%,精米率76.8%,整精米率72.5%,粒長4.9mm,長寬比1.8,堊白率30%,堊白度3.3%,透明度1級,堿消值5.8級,膠稠度77mm,直鏈淀粉含量16.5%,稻米品質所有指標均達國標三級優質米標準,適口性好。見附表1。?
本發明培育的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熟中粳稻新品種“鹽稻15號”抗病性強:2012年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鑒定結果:高抗條紋葉枯?。òl病率5.0%、4.26%)。同時因“鹽稻15號”莖桿粗壯,葉鞘抱莖緊實,具有較好的耐肥抗倒性能。見附表2。?
本發明培育的優質抗病耐遲播中熟中粳稻新品種“鹽稻15號”高產穩產:2009年參加本公司中熟中粳品系遲播鑒定試驗,平均畝產630.8?公斤,比對照徐稻3號增產6.20%,達極顯著水平;2010年參加本公司中熟中粳遲播大區品比試驗,平均畝產631.6公斤,比對照徐稻3號增產6.15%,達極顯著水平。2011年參加本公司組織的江蘇中熟中粳稻區多點遲播品比試驗,平均畝產632.79公斤,比對照徐稻3號增產8.63%,居第3位。2012年繼續參加本公司組織的江蘇中熟中粳稻區多點遲播品比試驗,平均畝產727.03公斤,比對照徐稻3號增產4.22%,達極顯著水平。見附表3。?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未經鹽城明天種業科技有限公司;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61075.0/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