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兩點式太陽能光伏板支架結構與安裝方法在審
| 申請號: | 201310260666.6 | 申請日: | 2013-06-26 |
| 公開(公告)號: | CN104253578A | 公開(公告)日: | 2014-12-31 |
| 發明(設計)人: | 彭惠新 | 申請(專利權)人: | 蘇州東安新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H02S20/00 | 分類號: | H02S20/00 |
| 代理公司: | 暫無信息 | 代理人: | 暫無信息 |
| 地址: | 215000 江蘇省蘇州市昆*** | 國省代碼: | 江蘇;32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兩點 太陽能 光伏板 支架 結構 安裝 方法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光伏板配件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光伏板支架。
背景技術
隨著國際社會對節能減排的重視,太陽能產品越來越受到廣泛的應用。太陽能光伏板組件是目前最常見的轉換太陽能的裝置,為了提高太陽能的轉換效率,光伏板組件均斜向設置于支架上,組件邊框通過壓塊與支架橫梁相固定。采用這種固定方式安裝光伏板組件時,需要調整組件位置進行對齊,由于光伏板組件面積大、重量重且材質硬脆,搬運時需要很謹慎,因此整個安裝過程費時費力,很不方便,而且由于壓塊僅對光伏板組件局部位置固定,因此其所受載荷較集中,容易對光伏板組件造成損壞。
現階段一般對于光伏板固定的支架都是采用三點或者四點支架的形式,這樣的固定方式比較復雜,組裝安裝的過程也很復雜,這樣一來增加了安裝流程與安裝難度,三點或者四點的固定方式也不是很問題,在惡劣天氣環境下整個光伏板支架容易被破壞,這樣一來使用成本會再次增加。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的缺陷,提供了一種兩點式太陽能光伏板支架結構與安裝方法,減少安裝操作人員,簡化安裝流程,節約原材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了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兩點式太陽能光伏板支架結構,包括平單軸支架組、驅動擺臂組、驅動擺臂電機與固定軸,所述固定軸的數量為兩個,固定軸均垂直固定在作業平臺上;所述平單軸支架組固定于兩固定軸之間;所述驅動擺臂組固定于其中一個固定軸上,驅動擺臂組連接平單軸支架組;所述驅動擺臂電機固定在驅動擺臂組上。
進一步地,所述平單軸支架組包括平單軸與支架,支架垂直固定于平單軸上。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的數量為2個以上,支架之間相互平行且在同一平面。
進一步地,所述兩個固定軸的間距等于或略小于平單軸的長度。
進一步地,所述平單軸支架組通過平單軸固定于兩固定軸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平單軸與兩固定軸之間的夾角均為90°。
一種兩點式太陽能光伏板支架結構還包括安裝方法,包括如下安裝步驟:
步驟一、用繩索捆綁在固定軸頂部,安排兩人進行拉扯,再安排三人站在固定軸旁邊進行推送,五人在統一的情況下一起用力,將固定軸堅立起來。
步驟二、迅速用平墊將固定軸底部墊平整,利用螺栓進入固定軸底板孔內,同時彈墊與螺帽將固定軸固定,防止固定軸倒下。
步驟三、重復步驟一與步驟二將第二根固定軸樹立起來。
步驟四、套裝后在固定軸與固定軸底部的螺栓結構之間填充上水泥固定。
步驟五、將支架垂直固定于平單軸上組成平單軸支架組。
步驟六、將平單軸支架組固定在兩固定軸之間。
步驟七、在平單軸支架組與其中一個固定軸之間固定好驅動擺臂組。
步驟八、在驅動擺臂組的關節處安裝驅動擺臂電機。
步驟九、在平單軸支架組上安裝太陽能光伏板。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六平單軸支架組通過插銷結構固定在兩固定軸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九中的太陽能光伏板通過壓塊固定于平單軸支架組上。
本發明一種兩點式太陽能光伏板支架結構,結構簡單易操作,具有穩固的組合結構及較佳的結合強度,可有效避免外力或振動所造成的松脫情形;減少安裝操作人員,簡化安裝流程,節約原材料;其可簡化組裝程序,便于加工操作,有效降低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明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發明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并不構成對本發明的限制。在附圖中:
圖1是本發明未安裝太陽能光伏板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與風力發電結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優選實施例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實施例一、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蘇州東安新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經蘇州東安新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60666.6/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