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組合物及其應用有效
| 申請號: | 201310253496.9 | 申請日: | 2013-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305233A | 公開(公告)日: | 2013-09-18 |
| 發明(設計)人: | 陳海光;陳卯先;杭德余;姜天孟;田會強;儲士紅;賀樹芳 | 申請(專利權)人: | 北京八億時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C09K19/44 | 分類號: | C09K19/44;G02F1/1333 |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朋飛 |
| 地址: | 102500 北京市房山*** | 國省代碼: | 北京;11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負介電 各向異性 液晶 組合 及其 應用 | ||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液晶組合物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組合物及其在液晶顯示裝置中的應用。
背景技術
1888年奧地利植物學家Friedrich?Reinitzer發現了第一種液晶材料安息香酸膽固醇(cholesteryl?benzoate),即液態的晶體,也就是說一種物質同時具備了液體的流動性和類似晶體的某種排列特性。M.Born(1916年)和K.Lichtennecker(1926年)分別發現并研究了液晶的介電各向異性。1932年,W.Kast據此將向列相分為正、負性兩大類。1927年,V.Freedericksz和V.Zolinao發現向列相液晶在電場(或磁場)作用下,發生形變并存在電壓閾值(Freederichsz轉變)。這一發現為液晶顯示器的制作提供了依據。利用液晶的電光效應,英國科學家在上世紀制造了第一塊液晶顯示器即LCD。與傳統的CRT相比,LCD不但體積小,厚度薄、重量輕、耗能少、工作電壓低,且無輻射、無閃爍并能直接與CMOS集成電路匹配。由于其優點眾多,LCD從1998年開始進入臺式機應用領域。近幾十年,特別是近十幾年來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人們對信息顯示方式的不斷追求,使液晶顯示得到了最迅猛的發展。今天,液晶顯示正以多姿多彩的形態展示在人們面前,它的許多產品由于其優異的特性使其正成為時尚的追求,以及商場里炙手可得的商品。
根據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常把液晶顯示器分為:窄視角的TN(Twisted?Nematic)、STN(Super?Twisted?Nematic)、DSTN(Double?layer?Super?Twisted?Nematic)等,這些窄視角的液晶顯示器中所用的液晶組合物均為介電正性的;寬視角的IPS(In-Plane?Switching)、VA(Vertical?Alignment)、FFS(Fringe?Filed?Switching)等,對于寬視角的液晶顯示器,所使用的液晶介質多數為負介電各向異性的,其中IPS既可以使用負介電各向異性的液晶組合物,也可使用正介電各向異性的液晶組合物。從液晶面板的驅動方式來看,目前最常見的是TFT(Thin?Film?Transistor)型驅動,相比之前的無源驅動可以實現更精細的顯示效果。目前大多數液晶顯示器、液晶電視及部分手機均采用TFT驅動。液晶顯示器多用窄視角的TN模式,液晶電視多用寬視角的VA、IPS等模式,它們通稱為TFT-LCD。
現有技術中的液晶顯示器存在著響應速度慢的缺點,響應時間主要受液晶層厚度和液晶的粘度影響,減小粘度對于改善液晶顯示器的響應時間非常重要。
此外,目前液晶顯示器中主要使用TN模式,這種向列型模式存在著對比度視角依賴性的缺陷;VA模式(垂直配向模式)顯示器具有更寬的視角,所使用的液晶介質為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組合物。
發明內容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組合物,其具有低粘度、高電阻率和較大的光學各向異性,并因而具備快響應速度以及優異的光穩定性和熱穩定性,適用于快響應的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所述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組合物在液晶顯示裝置中的應用。
(二)技術方案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負介電各向異性液晶組合物,包括下述重量百分比的組分:
(1)10~70%通式Ⅰ所代表的化合物;
(2)5~89%通式Ⅱ所代表的化合物;
(3)1~25%通式III所代表的化合物;
(4)0~20%通式IV所代表的化合物;
其中,所述通式Ⅰ、Ⅱ、III、IV所代表的化合物結構如下所示: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北京八億時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北京八億時空液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53496.9/2.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