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明專利]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方法及其系統無效
| 申請號: | 201310252258.6 | 申請日: | 2013-06-24 |
| 公開(公告)號: | CN103448555A | 公開(公告)日: | 2013-12-18 |
| 發明(設計)人: | 霍克;吳紅梅;牛旭周;祝賀;周大永;劉衛國;吳成明;馮擎峰 | 申請(專利權)人: |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 主分類號: | B60L3/00 | 分類號: | B60L3/00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誠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偉敏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州*** | 國省代碼: | 浙江;33 |
| 權利要求書: | 查看更多 | 說明書: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關鍵詞: | 一種 電動汽車 充電 碰撞 控制 方法 及其 系統 | ||
1.?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方法,其特征是,電動汽車在充電過程中,發生未達到氣囊起爆門限卻會對充電車輛造成危險的碰撞時,切斷高壓電源,其具體步驟如下:
步驟一:在整車控制器(4)內設有碰撞強度等級評定單元,設置氣囊起爆門限為M,設置碰撞傳感器(3)接收到的碰撞信號為N;
步驟二:將檢測到的碰撞信號N發送給整車控制器(4),通過整車控制器(4)內的碰撞強度等級評定單元進行碰撞強度等級判斷,若碰撞強度等級為一級,進入步驟三;若碰撞強度等級為二級,進入步驟四;若碰撞強度等級為三級,進入步驟五;
步驟三:通過碰撞傳感器(3)檢測碰撞發生的位置,將碰撞位置顯示在儀表臺(5)上,并通過報警裝置(6)進行報警;
步驟四:整車控制器(4)將處理后的信息傳遞給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通過斷電保護器(8)切斷高壓電源,并通過報警裝置(6)進行報警;
步驟五:檢測車內座椅上是否有人存在,將檢測到的信號發送給整車控制器(4),如果有人在,進入步驟六;如果沒有人在,進入步驟四;
步驟六:通過碰撞傳感器(3)檢測碰撞發生的位置,整車控制器(4)將處理后的碰撞位置信息傳遞給氣囊控制單元(10),氣囊控制單元(10)控制安全氣囊系統(11),彈出與碰撞位置相對應的安全氣囊;同時將信息傳遞給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通過斷電保護器(8)切斷高壓電源,并通過報警裝置(6)進行報警。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方法,其特征是,碰撞強度等級劃分如下:一級的碰撞強度范圍在0到M/2之間;二級的碰撞強度范圍在M/2到M之間;三級的碰撞強度范圍為大于等于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驟六中,若碰撞發生在左A柱或者右A柱時,汽車前排側氣囊彈出;若碰撞發生在左B柱或者右B柱時,汽車前排側氣囊和后排側氣囊均彈出;若碰撞發生在左C柱或者右C柱時,汽車后排側氣囊彈出。
4.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系統,其特征是,包括若干碰撞傳感器(3)、若干壓力傳感器(1)、整車控制器(4)、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斷電保護器(8)、動力電池(9)、儀表臺(5)、報警裝置(6)、氣囊控制單元(10)和安全氣囊系統(11),所述的碰撞傳感器(3)和壓力傳感器(1)均連接整車控制器(4),所述的整車控制器(4)連接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氣囊控制單元(10)、儀表臺(5)和報警裝置(6),所述的動力電池管理系統(7)通過斷電保護器(8)連接動力電池(9),所述的氣囊控制單元(10)連接安全氣囊系統(11)。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系統,其特征是,還包括若干溫度傳感器(2),所述的溫度傳感器(2)連接整車控制器(4)。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碰撞傳感器(3)有7個,分別安裝在前防撞梁、左A柱、右A柱、左B柱、右B柱、左C柱和右C柱上。
7.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壓力傳感器(1)均安裝在汽車座椅的座墊下方。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溫度傳感器(2)均安裝在汽車座椅的靠背上。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電動汽車充電時碰撞控制系統,其特征是,所述的報警裝置(6)為語音報警器。
該專利技術資料僅供研究查看技術是否侵權等信息,商用須獲得專利權人授權。該專利全部權利屬于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未經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許可,擅自商用是侵權行為。如果您想購買此專利、獲得商業授權和技術合作,請聯系【客服】
本文鏈接:http://www.szxzyx.cn/pat/books/201310252258.6/1.html,轉載請聲明來源鉆瓜專利網。





